【摘要】预算业务是高校财务组织核算和进行管理的基础,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决定了高校的资金配置效率。本文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展开,建立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的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预算业务 内部控制
一、引言
自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以来,我国高校都在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以求合理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各高校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上还未健全完善,在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方面重视不够,对控制关注风险节点的分析不足,預算业务内部控制所要求的流程没有建立或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构建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意识,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公开、公正和效率配置资源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建立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设计思想与体系框架
(1)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执行)》《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作为指引,坚持可操作性、全面性以及重要性原则,分别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对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2)本文的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所针对的外部评价主体是政府监管部门,内部评价主体是高校管理各层;评价客体是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目标是防控高校预算关键风险点,降低财务舞弊风险以及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社会效益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所实施的控制活动的有效性。本文从单位和业务两个维度、设计和运行两个角度对高校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构建,形成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39个四级指标的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三、单位层面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反映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所需要的组织环境和保障机制,为高校预算业务的日常管理和各个环节的有效推进提供基础保障支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本文预算业务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分为工作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关键岗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六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四、业务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体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是内控建设与高校的日常管理、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其控制目标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目标基本相一致,并结合经济活动的特点细化成具体的控制目标。预算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反映高校预算业务各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四章第一节预算业务控制内容,将业务层面评价指标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管理、预算绩效和预算公开六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五、结语
高校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决定了高校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是提升高校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应当提高重视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有效选取评价指标,及时将评价成果运用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不断降低预算业务的风险,为做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S2):142-145.
[2]安广实,周文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06):33-38.
[3]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68-75+97.
作者简介:李童(1995-),女,汉族,宁夏银川人,会计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