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时代下出现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其主要在线上环境开展,且具有便捷性高、形式多样的特征,因此广受市场用户喜爱,短时间内就形成了行业化发展趋势。但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之下,众多商业银行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盈利下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之间存在冲突,且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冲突中商业银行受损,盈利自然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阐述影响成因、影响表现,并在商业银行角度上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影响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知,其中很多业务项目其实都来自于商业银行,区别只体现在业务运作环节,前者只集中于线上,而后者一般只集中于线下,但正因为这种区别,商业银行在业务冲突当中才“落于下风”,所以商业银行要抑制盈利继续下滑,就应当针对这种区别来做出调整,这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商业银行的自我调整自然不可盲目,有必要先了解互联网金融对自身盈利具体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再做决策,因此有必要展开相关分析,旨在抑制盈利继续下滑,逐步恢复原有盈利水平,且让自身盈利在未来发展中有良好的上涨空间。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成因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所有主要影响都来源于一个根本性的成因,即业务的相似性。互联网金融作为后时代产物,在自身建立与发展中难免会借鉴前者,而商业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象,因此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业务项目,如互联网金融中的代表性业务是金融借贷,而该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中也颇具代表性,两者不但项目相同,在业务办理流程上也高度相似。因此当两个独立组织在业务上存在高度相似的情况,则两个组织之间就会被动形成竞争关系,冲突由此而来,双方面对有限的市场用户,为了让自身的发展、运维得到保障,必然要广泛向市场用户展示自身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而在冲突之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影响就开始渐渐显现,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借贷业务普遍具有额度大、办理流程繁琐、审核周期长的特征,且一般需要用户前往营业厅实地办理,反观互联网金融,其金融借贷业务经过长期的发展,额度由高至低均有涉猎,办理流程只要填写一些关键性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等,这些信息就是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相似体现)即可,一般只要经过1日-3日的审核就能放款,同时也不需要用户前往实地办理,通过现代普及的智能手机、电脑在任意环境中可随时办理。受此影响,因为现代用户更看重便捷性与效率,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大额贷款需求(除企业级用户以外),所以互联网金融更贴合用户需求,使得用户开始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区分开来,根据自身需求对比会更倾向于互联网金融,这种现象就说明商业银行在冲突中“落于下风”,原本自身拥有的很多用户都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流动,本身出现了用户流失现象,而用户的不断流失代表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减小,在市场份额低的情况下,其盈利上限将不断下降,与互联网金融成型前相比,可谓大不如前,由此互联网金融就对商业银行盈利造成了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表现
虽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成因并不多,但影响力度较大,在商业银行盈利层面上造成了很多影响形式。因此商业银行要恢复盈利水平,保障未来发展,就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形式的表现有所了解,下文将针对这些影响表现进行分析。
1.盈利范围受限
以往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几乎不受限,任何有金融业务需求的用户都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目标,但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受到了明显限制,只有小部分特殊用户群体需要办理商业银行业务,其余用户则更愿意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这就是商业银行盈利范围受限的表现。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项目所接到用户类型可知,多数用户都属于微、小、中型企业用户,他们的业务需求是获得企业发展资金,希望通过商业银行业务完成融资,而企业的发展资金额度自然较高,因此此类用户更适合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但其他用户的金融借贷需求一般为生活所需,数额通常不會超过2万元/次,属于小额范畴,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额度普遍保持在5万元/次,说明此类用户就不会选择商业银行。例如某商业银行众多借贷业务中最低额度的项目为6万元/次,随后该商业银行发现很多用户在了解了业务项目之后都不会选择办理,因此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多数用户只希望借贷1万元-2万元,如果借贷数额超过该区间,则认为之后的偿还款额度及周期会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所以不会选择办理。
2.盈利能力的影响
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最多能实现多少盈利收益,能力越高则盈利收益越高,而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盈利上限降低就说明其盈利能力下降,即使内部人员全力开展工作,也很难突破上限实现高收益。除此以外,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其他层面上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其一,人力资源流动性大,人力资源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直接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与专业水平,两者如果朝不利方向发展,则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必然下滑,但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国内多数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都出现了流动性大的特点,在商业银行盈利收益下降的基础上内部人员的个人收益也会下降,使得很多人都想要“跳槽”或者自立门户,投身于互联网金融中,这种现象在高素质人员身上更为突出,间接造成了现有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处于低水准;其二,市场用户接受度不高,面对互联网金融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很多商业银行都尝试通过提高业务项目优惠力度来挽回市场用户,但此类举措普遍收效甚微,绝大部分用户依旧认为商业银行业务项目不符合自身需求,即使优惠力度增加也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负担,因此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仍旧处于低水平,盈利上限低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盈利能力受到了负面影响。
3.盈利稳定性影响
以往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中可谓独占鳌头,使得大量用户都愿意通过商业银行来办理金融业务,这种现象就让商业银行的收益始终维持在最低要求之上,表现比较稳定,但在业务冲突爆发之后,商业银行盈利上限下降就打破了这种稳定性的表现,之后的盈利收益不但很难满足盈利要求,且内部波幅较大,商业银行即使不断下调盈利要求也很难抑制这种现象,因此盈利收益不稳定就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现实影响之一。例如某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超过20年,在互联网金融成型之前其盈利收益基本稳定维持在300万元/年以上,但在近五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发现自身盈利收益最高值也不过130万元/年,最低可达90万元/年,其中盈利收益波动范围为40万元/年,可见其盈利收益并不稳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五年内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下造成业务冲突及市场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针对性进行治理。下表为某商业银行近五年的盈利收益情况。
4.盈利模式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影响发生之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利息收益与非利息收益渠道,其中前者占比较高,后者则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但在互联网金融影响发生之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益渠道能效下降,并不能保障商业银行盈利问题,甚至有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这些问题就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对盈利模式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就是提高非利息收益渠道的能效。通过提高非利息收益渠道能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业银行现有窘境,但此举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非利息收益渠道中包含的业务一般为直销型、投资型两种,其中前者有可能造成用户反感,后者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该渠道能效提升下,这些负面问题不但爆发概率增加,还会愈演愈烈,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思考新的对策来进行应对。
5.盈利业务信息规范性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盈利业务信息规范性也存在影响,即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很多商业银行在盈利业务项目开展中都发现不规范的业务信息越来越多,使得原有规范化管理方式无法做到完全防范,项目开展中难免会混入一些不规范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信用危机。例如某商业银行所处地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达,导致以往很多用户通过互联网金融发现某些信息是很难被核查的,因此试图通过虚假信息来蒙蔽商业银行,采用这种违规手段来获得贷款,这种现象在初期还能被商业银行所管控,但随着此类用户的增多,商业银行逐渐力不从心,最终信用危机频繁,盈利业务项目的盈利额大幅下降,不良信贷率也随之增长,其中包含了大额经济损失,这是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盈利影响的建议
面对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商业银行依照现有状态进行应对是很难消除影响,恢复原有盈利收益水平的,更不用谈盈利提升。因此建议商业银行不要一意孤行,应当积极转变,通过一些贴合客观要求的举措来进行应对。下文将提出相关举措,以供商业银行参考。
1.小额业务创立,扩大盈利范围
根据互联网金融影响成因可知,因为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额度较大,不符合市场大部分用户需求才会出现盈利范围受限的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建议商业银行创立小额业务项目,这样能挽回大部分用户,使得自身有能力与互联网金融“分庭抗礼”,可以让自身现有盈利范围扩大。事实上,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项目之所以均为大数额,是因为早期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对手较少,商业银行出于自身逐利性希望通过大数额业务项目来提升盈利收益,此举确实有效,使得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了中业务体系,说明商业银行并不是没有条件去创立小额业务,只是商业银行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根据这一逻辑,商业银行在现代发展中就应当去创立小额业务,不要太过注重大额业务的增设,让自身业务体系中心偏转,合理分配内部资源,最终即可让自身现有盈利范围扩大,解决现实问题。
2.整治内部问题,注重市场调研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意识到自身当前面对着“内忧外患”,因此要进行治理就应当先从内部着手,后解决外部问题。首先在内部问题整治方面,在商业银行盈利范围得以扩张的条件下,内部人员通过努力工作是可以让商业银行及自身收益提升的,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绩效激励制度,根据内部人员工作情况给予一定水平的薪资待遇,这样能让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收益保持稳定,避免人力资源大幅流失,同时也能帮助商业银行对内部人员进行筛选,保障人力资源优质。其次在外部问题整治方面,建议商业银行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定期开展该项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市场用户的需求,再秉持“需求导向”原则对业务项目的额度进行调整,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场用户的业务额度需求在10000元左右,則商业银行就要将相对更高的业务额度下调,如此循环能够保障业务项目始终符合用户需求,内部人员工作难度趋于合理,双向解决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恢复。此外,针对内部人力资源流动性大的问题,除了建议商业银行设立绩效激励制度以外,还建议商业银行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旨在让内部人员对商业银行业务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深刻了解,明确两者优势,再依照自身意愿作出选择,这一举措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力资源的质量,能推动自身盈利能力提升。
3.提升业务服务水平,维持盈利稳定
通过以上两项举措,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即可开始复苏,但要复苏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过渡,若过渡时间内商业银行的业务服务水平不足,就会导致盈利复苏过程受到负面影响,盈利水平不稳定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在盈利水平开始复苏之后,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做到这一点不但能让盈利稳步复苏,还有利于后续盈利发展。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挖掘原有业务服务的缺陷,事实上商业银行的盈利不稳定与自身业务服务水平也有一定关系,只有在业务服务水平存在缺陷的条件下,现有用户才有可能摇摆不定,因此现实情况说明商业银行原有业务服务水平必然存在缺陷,商业银行理应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原有缺陷。如某商业银行就对原有业务服务水平的缺陷进行了挖掘,结果显示原有业务服务体系中,该商业银行忽略了不同用户的偿还款需求,采用了统一的偿还款体系(由每期偿还金额、周期组成)为用户提供服务,不如互联网金融来的灵活,因此在业务服务水平提升中就要针对这一缺陷来进行提升;其二业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商业银行在知道自身业务服务水平缺陷所在后,就应当思考具体的提升方法,要秉持“对症下药”原则来进行思考。以忽略了不同用户的偿还款需求为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用户的经济收益模式、数额等设立“月度还款”、“年度还款”两种偿还周期,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周期,降低每期偿还款额度,这样用户办理业务时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商业银行业务服务水平自然提升。
4.加强业务创新,扭转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采用的盈利模式是被迫选择,而通过以上举措,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减弱,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对当前盈利模式进行扭转,避免其他负面影响暴发。但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模式的扭转并不是让商业银行采用以往模式进行,其中一定要注意新模式的适用性,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自身业务创新,让新模式更贴合市场需求,同时展示自身优势,这样不但能解决现有问题,还能推动自身盈利水平提升。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事实上商业银行也可以开发线上市场,通过建设APP等常用业务软件,让用户也能便捷的办理自身业务,而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公信力”优势将得以显现,这是互联网金融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在商业银行业务办理便捷性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便捷性相似的情况下,市场用户自然会倾向于商业银行,说明该举措能够让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起到推动盈利发展的作用。
5.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盈利业务信息规范性管制力度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当前业务流程下是很难处理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保障业务项目能夠正常盈利,有效控制其中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首先在业务流程重构方面,建议商业银行构建良好的信息公开机制,将一些可以被核查的信息放在主要地位,而难以被核查的信息则适度公开,这样在后续发现此类信息为虚假信息时,可以以公开信息为证据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其次重构后的业务流程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警示,使他们打消违规念头,说明盈利业务信息规范性管制力度有效提高。
四、结语
综上,本文对基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成因、影响表现,并提出了应对建议。通过研究可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会对商业银行盈利造成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业务冲突,而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用户群体中展现出了一些优势,使得用户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方向倾斜,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文中对这些影响表现进行了论述,说明商业银行现状不佳,需要得到改进。而根据文中提出的应对建议,至少在理论层面上可以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使其趋于合理,加之商业银行自身的转变,能起到逐步恢复商业银行盈利,并给予商业银行盈利发展新动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晨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No.812(05):228-229.
[2]高雯.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001):119-124.
[3]沈平宽.金融创新: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现实选择[J].金融纵横,2017(05).
[4]王新舒.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19(22):161-162.
[5]刘威.互联网金融三大平台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俊刚(1969.08- ),男,汉族,山西洪洞人,大学本科,中国建设银行临汾分行,中级会计师,副行长,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