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双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所谓务实精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重实际、讲实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综合国力。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对于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务实的精神把握中国国情
认识指导实践,执政党只有对国情形成一系列务实、科学的认识,才能据此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必须对中国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可能导致现代化建设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陷入失败的风险之中。在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中,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一个重要节点,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全会决议的形式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此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不断深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9大特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还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仍处在初级阶段,但许多具体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战略安排提供了现实依据,为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中国国情保持了客观、准确、与时俱进的认识,这种认识有效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不断将其转化成真抓实干的行动。可以说,正是在这种务实精神的指引之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才出现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务实的精神对待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生事物
务实之“实”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坚持务实精神,就是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发现机遇、创造成绩。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遇到了一系列新模式、新理念、新技术、新探索、新尝试。在这些新生事物中,有些是以往社会主义建设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证券、股市、个体私营经济、外资合作经营等;有些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都未曾遇到过的,比如,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共享经济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蓬勃兴起等。这些新鲜事物往往既包含着机遇,也包含着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考验着一国执政党的政治智慧。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务实的精神对待现代化建设中的新生事物,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大胆开展各种试验、创新活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换言之,只要这些新生事物被证明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都会对其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吸收借鉴,为己所用。
在对新生事物的分析借鉴利用过程中,中国社会内部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对此,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是“不争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的策略创造了一种用事实说话的社会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许多新生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力量。可以说,目前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共享经济、数字金融等领域领先世界,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对待新生事物的务实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钦佩和赞赏。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由衷感叹道:“大部分中国领导人愿意在事实面前改变自己原有的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和立场。他们愿意对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抛弃被实事证伪的信条,这为改革和新思想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始终持一种务实开放的态度,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成效检验对错,不轻易否定任何一种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新鲜尝试,这使中国牢牢把握住了每一次发展机会,最终成就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奇迹。
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务实的精神应对外部挑战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在发展的过程中,任何国家都难免会遇到一系列外部挑战。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快速增长,各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变得更为严峻。在应对外部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主要体现在,始终牢牢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一工作主基调。无论是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方“经济制裁”,还是面对苏联解体的国际大变局,又或是面对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危机形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全球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動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务实之处就在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能够不被某些干扰因素所误导,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矛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宝贵时间,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深化,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和沟通日益密切。2019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1.55万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达17.23万亿元,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17.4%。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这条新路的务实之处就在于,它跳出了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怪圈,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受益于合作共赢,全球社会的发展也受益于合作共赢。
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务实的精神分享现代化成果
中国共产党对待国情、新生事物和外部挑战的务实态度,成就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而当现代化建设结出丰硕成果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对待这些成果的态度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务实精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追求漂亮的GDP数字,而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到9.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达到13.5亿人,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这些民生领域的数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已经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除此之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无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阶层流动的生动案例,这些案例一次又一次鼓舞着人们,使人们相信在中国只要个人足够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实现梦想。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同时,人民群众的拥护反过来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演绎了一系列精彩的中国故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是中國之所以取得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精神密码,是推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期刊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