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丽
摘 要:责任感是一种担当和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具有责任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社会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大学生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本文将在分析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行为矛盾性的基础上,论述对大学生开展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教育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公共危机;大学生;责任感
一、引言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及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目标方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一场严峻考验,当代大学生成为这场疫情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何引导大学生认清责任、勇于担当,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值得我们探究。
二、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行为表现的矛盾性
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往往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影响,让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波动和行为改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作为国家的栋梁,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乐观、坚毅的心理倾向,积极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国家和人民;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疫情影响带来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一系列变化,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倾向。
(一)积极型
大学生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遵行党中央的要求,在家进行网课学习。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也有部分大学生心系祖国走上了志愿服务之路,义不容辞地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肩負起对抗疫情的责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些医学专业的学生奔赴前线,成为患者坚强的守护者;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以志愿者身份投身到所在社区、乡村的联防联控工作中,协助基层抗疫一线做好人员排查、物资转运、防控宣传乃至清洁消毒等工作。除了志愿者,还有创作者。大学生在互联网通过创作诗歌、散文、绘画、音乐、影视作品等方式,寄托对患病同胞的深切同情,表达对抗疫英雄的崇高敬意,传递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这些作品极富青春气息和时代特色[1]。在疫情防控趋于平稳、企业复工复产之际,部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播代货,助力家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多数心理倾向积极的学生在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发生时,敢于面对变化和挑战,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自己本职任务的前提下,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负向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具备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公民心理阴影,危及心理平衡,造成心理恐慌”[2]的一般特征。心理倾向负向的学生在面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时,容易出现消极逃避、无所适从的心态,无法认知自己的责任。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突发的疫情,但是疫情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疫情传播快、感染率高,大学生不得不居家隔离,经历了漫长的假期和网课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突然改变和不便,致使有些学生出现了焦虑和紧张的负向情绪。此外,在线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手机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
三、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3]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责任感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从这个角度看,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一个人的价值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有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一个人的价值是在他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担任各种社会角色中实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多数大学生除了听从学校统一安排之外,还承担起了义务奉献的社会责任,从捐款、捐物到志愿者工作,都体现了大学生高尚的精神风貌。这些青年学生通过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价值。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多有责任感的青年担当大任。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首先要清楚自身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责任感意识,不仅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个体素养的必然选择。
(二)责任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之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90”后“00后”奔赴抗击疫情前线,参与这场生死保卫战。
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高度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担当作为和展现的精神风貌,勉励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4]。习近平考察武汉时为“90后”“00后”点赞,“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5]。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勇敢与坚强、责任与担当,他们不怕艰辛与困苦的精神闪耀着中国红。今天的大学生正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明天将会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经过疫情的严峻考验,大学生应当深刻认识到身上的责任与使命,铭记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之魂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国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肩力量,理当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名青年学子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是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大学生应当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路径
责任感是社会道德的范畴,道德养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即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催化,意是保证,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情感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内心情绪体验;意志是情感的精神因素,在思想素质形成中起着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指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贯穿统一于德育工作过程中[6]。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整合“知、情、意、行”,要做到提高责任感的认知、培养责任感的情感、锤炼责任感的意志、强化责任感的行为,全方面提升大学生责任感。
(一)提高责任感的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知”通常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情、意、行的先导,它能产生情感,从而指导行为的产生。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责任感是自觉做好分内分外事情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责任感,才能驱动自己去做有意义的事,从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重视责任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克服单纯的“利己”行为,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摒弃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二)培养责任感的情感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能够起到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以往德育更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情感的作用与培养。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的选择决定个体的道德认知方向与水平,并且驱动着道德行为的产生,进而使个体产生助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责任感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对他人、对国家产生正向情感,并赋予自身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服务他人、贡献他人的道德情感,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錘炼责任感的意志
所谓“意志”,是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内心进行的较量与权衡,最终靠意志解决内心矛盾,选择正确行为。当一个人在经历内心的冲突,以道德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时,意志帮助他确定自己的道德行为。
德育中的“意志”通常用来体现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道理,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他们仍然会优先选择个人利益,甚至牺牲集体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当一个人在责任感方面缺乏意志时,通常表现为无法正确认知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义务,从而逃避个体责任,缺少担当意识等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学生责任感意志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不怕挫折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强化责任感的行为
“行”即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知、情、意”相互作用的结果及实施过程。道德行为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一种自觉化的品德习惯,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道德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当“知、情、意”的作用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其效用,是道德教育的检验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7]因此,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感真正地落到实处。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充分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通过实地调研、考察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通过生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认知责任的基础上担当责任,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重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参考文献:
[1]刘斐莹.引导大学生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弘扬中国精神[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7-22,35.
[2]慕丽娜.突发事件之后,怎样疏导公民的恐慌心理[J].人民论坛,2017(5):84-85.
[3]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EB/OL].(2017-05-03)[2020-07-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
[4]蔡闯,刘坤,王斯敏,等.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和青年学子中引发强烈反响[N].光明日报,2020-03-18(001).
[5]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N].人民日报,2020-03-11(017).
[6]李媛.知情意行统一原则在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信息,2013(19):280,288.
[7]人民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0-07-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8]李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