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城市发展的思路从原来的增量建设逐渐走向存量经营,越来越多的旧有社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被规划者所注意。在这些旧有社区中生活着大量的城市居民,但社区现状无论是环境品质还是硬件设施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生活的需求,改造过程迫在眉睫。本文从旧有社区景观品质提升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综合论证景观更新在旧有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旧有社区;更新;景观;公共空间;改造
城市居住区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与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存量经营势必会代替增量建设成为城市规划者工作的主导方针。城市中大量的旧有社区一方面存在着硬件设施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环境品质不高等综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旧有社区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那里凝结着许许多多普通百姓对于家的回忆,是人们和城市最深处的情感连接。所以在对旧有社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带动整个社区环境品质的提升[1]。
1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对于旧有社区改造的重要意义
旧有社区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宅前绿地、建筑物入口、通道、社区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场地及健身场地等。虽然这些场地功能种类繁多,但在旧有社区中所占的面积却非常有限。在调研和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旧有社区大部分公共空间被自行车或者汽车占用,还有的堆放了杂物垃圾无人清理。这种现状不仅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更为防火消防埋下了隐患。
而对于旧有社区来说,居民普遍住房面积很小,也不会投入过多的财力物力在室内环境的改造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渡一部分室内空间的功能,例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公共空间中会客聊天,陪孩子玩耍,锻炼身体等,真正把社区的公共空间变成大家共享的会客厅,更是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有效黏合剂[2]。
2旧有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品质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在旧有社区的改造过程中尊重现有的空间格局,在不破坏现有社区结构和纹理的基础上,整合交通组织道路,修缮更新地下管网是景观改造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空间和设施两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提升改造。
景观空间的改造上一要高效合理的用好存量空间,在社区人群聚集的场地设置休憩和健身设施,方便居民的停留和活动,地面采用渗水砖加速排水过程,方便人们全龄化、全天候的使用。二要因地制宜的植入活动空间,旧有社区公共空间场地大部分呈现不完整性和与其他空间互相干扰等特点。同时旧有社区还存在缺少独立的儿童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简陋陈旧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改造过程中,可以利用公共空间中的碎片化空间,因地制宜的设置儿童活动区域,在日照充足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远离交通干扰,地面铺装和活动设施的选材应确保牢固和环保,柔化边缘并设置休息座椅方便家长看护,为儿童游戏玩耍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空间[3]。
景观设施的选择上要尽量设置美观耐用易于维护的,并可以恰如其分的与社区环境相互融合,成为社区环境中的一部分。在保证设施功能的前提下,兼顾景观品质和艺术氛围,塑造出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
3以设计驱动城市旧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案例——云院
该项目是坐落在上海虹口区的一个被居民楼围合的微型公共绿地。该社区属于历史街区,原是二战期间上海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所,现成为自治居民区。100多年岁月沧桑,社区也如人老去显得破败凋敝,里面的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老旧的地下管道常年堵塞,一到雨天窨井积水恶臭笼罩整个小区,公共绿地更是无人打理荒草丛生。
在和社区居民的调研走访过程中,设计师渐渐了解到居民的需求,这些老年人不需要院子有多好看,他们只希望路好走、污水好排、空气不臭,这些最基本的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曾经是奢望。所以,改造工作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场地设计,疏通并置换地下管道,一次性重建雨污系统之后才是地上景观优化[4]。
设计师在观察老人们的生活时发现,在天气晴朗时老人们喜欢把被子拿到室外晾晒,同时他们也会在那里晒晒太阳活动筋骨进行社交。在景观改造时,设计师用符号元素抽象化表达整体环境的语境,把看上去不相干的围栏和晾衣架也整合成景观的一部分,既发挥了他们本身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可以聚集老人们聊天休息让小孩子玩耍,使得整个原本消沉的场所变成聚集邻里的户外公共客厅。
设计师选取白云和山作为符号形式,將其变形用于公共设施中,比如供人们休憩使用亭子的屋盖轮廓线,花池围栏,置物架和晾衣架等等。云和山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静远,草地上一组组连绵不断但厚度和透明度又各不相同的装置,既满足了居民们的日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层层叠叠屏障的隐喻,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像是白云环绕下的仙山秘境,它是周围日渐老去社区的一个希望。社区改造需要政府、街道、居民、设计、施工等多方通力合作,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次协商、耐心调整,既平衡各方需求,同时还要兼顾设计效果[5]。
虽然改造过程曲折辛苦,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云院”不仅改善了大家的居住环境,更强化了一种独特的记忆,在相似性居住区中建立起新的身份,为居民们带来了自豪感和归属感。公共空间改造后,在70周年国庆时,居民们集中在这个花园客厅一起共度佳节,为改造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参考文献
[1] [美]斯科特·鲍尔.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16.
[2] [中]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66.
[3] [日]山崎亮.社区设计[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3.
[4] [美]斯科特·鲍尔.老龄化宜居社区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67.
[5] [中]陈亚萍.新型智慧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21.
作者简介
夏婕(1986-),女,天津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现就职单位: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