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刚,陈定炫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打造金课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大学生如果能在体育课程中,找到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掌握运动技能,对其日后终身运动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在当前课堂,提高学生课程体验,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满意度,进而激发他们的体育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1]。体育课程以身体活动为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活动,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更好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喜欢上某项运动[2]。但是目前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诸如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手段单一,重实践、轻理论等,甚至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课堂要吸引学生参与,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学生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上的美好体验,从而使学生喜爱上体育,更喜欢上体育课。
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的感觉或态度,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满足的程度。道格拉斯等人认为,将市场理论(Marketing Theory)应用于高校环境是合适的,因为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是高校的顾客,学生用金钱换取教育(产品)[3]。巴格兹认为,体验某种服务质量实际上是一种评价或者认知反应。它将带来满意度,而满意度是一种情绪性反应,最终会影响行为[4]。近年来,国内外对满意度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普遍认可顾客体验对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而满意度的提升,会使得顾客的再购买意向和顾客维持率也将提高[5,6]。
恩格尔提出行为意向来自于态度[7],行为意向会激发未来的行为。贝克认为行为可以从行为意向预测得出。对行为意向进行适当的测量,所得的资料会与实际行为非常地接近[8]。琼斯提出顾客忠诚反映在行为意向上会有再购意愿、重复购买及向他人推荐的行为等三种主要形式[9]。本研究中借鉴恩格尔的观点将体育课程行为意向定义为:学生在体育课程体验后对于体育活动参与或者体育课程再参与可能采取的特定活动或行为倾向。
综上所述,尽管体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在营销领域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领域中,关于课程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较少。通过课程体验维度的测量以及三者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程满意度,进而逐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基于前人研究和实践的考察,本研究提出假设:(1)体育课程体验能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和行为意向;(2)体育课程体验直接影响学生行为意向,也可通过中介(满意度)间接影响学生行为意向(见图1)。
图1 研究概念模型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宁高校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以大一、大二参加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容量的大小根据研究设计,采用SEM对数据进行分析。参考Hair et al的建议,模型的观察变量与样本数比应在1:10~1:15之间,所以本研究样本数应为230~345之间较为适当,考虑到无效问卷及拒答率等问题,故抽取450名样本。以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五所高校作为调查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了3个公共体育兴趣班的90名学生,共4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的填答。剔除规律性作答、答题不完整的问卷42份,保留有效问卷409份,有效回收率90.8%。
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笔者通过查阅已有关于课程体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研究成果,测量题项尽量参考以往研究中得到证实的成熟量表,并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设计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
本问卷一共包含四大部分:问卷的第一部分用于收集受访学生的人口统计信息,包括:年级、性别、选报项目、体育锻炼频率等;第二部分是课程体验量表,参考施密特[10]的消费体验量表和台湾学者钟志强[11]编订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验量表,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在原量表的基础上做了一定修正调整,使其更具有本土化特色。量表包含五个维度17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进行设计,范围从1(差)到7(非常好)。经测试,题项4删除后量表信度系数提高,故删除;其他题项偏度绝对值为0.328—1.158,峰度绝对值为0.076—1.524,标准差最小值为 0.980,量表 Cronbach'S ɑ =0.946,分半信度为 0.832,题总相关0.599—0.785 之间(P <0.01)。第三部分是满意度的测量,包含3个题项,分别为:对老师满意、对上课的同学满意和整体满意。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进行设计,范围从1(差)到7(非常好),经测试题项偏度绝对值为 1.184—1.664,峰度绝对值为 1.460—2.825,标准差最小值为0.717,量表 Cronbach'S ɑ =0.857,分半信度为0.804,题总相关 0.704—0.785(P<0.01)。第四部分是行为意向的测量,包含3个题项,分别为:今后参加体育相关活动、即使不是必修课也将选报体育课和向他人推荐。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进行设计,范围从1(差)到7(非常好),经测试题项偏度绝对值为0.839,峰度绝对值为1.166,标准差最小值为 1.080,量表 Cronbach'S ɑ =0.786,分半信度0.628,题总相关 0.575—0.696(P <0.01)。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进行。在期末体育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由施测老师当场发放问卷,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强调问卷的匿名性与隐私的保护。填答时间5分钟,5分钟后当场回收。
使用SPSS24.0和AMOS 24.0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概念模型的验证。
综合采用程序控制和Harman单因素检验共同方法偏差。(1)程序控制法:设计问卷时,强调了“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发放问卷时反复强调填答的隐私与匿名原则,纸质问卷采用专门调查人员现场指导,当场填答与回收的方式收集;(2)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问卷中量表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指定不旋转,不限定因子数,结果提取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其中最大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9.385%(小于40%),表明施测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接受。
我们对接受调研的学生进行了人口学统计。具体包括:性别、年级、是否喜欢体育课、锻炼频率等。其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要高于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说明当前体育课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性别、年级等统计结果表明,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汇总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体育课程学生人口统计学汇总表(n=409)
收敛效度反映的是各个指标是否反映了同一个构念。本研究针对各个指标进行CFA分析,模型中包含关联体验、行动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感官体验、满意度及行为意向7个一阶指标。模型中总共有29个回归系数参数、7个一阶因素项、7个一阶因素的测量误差、22个测量指标的误差变量。参数值均固定为1,路径系数值固定为1,可进行测量误差的比较。经过计算(见表3),所有指标的标准化负荷量、其组成信度CR、平均变异抽取量AVE皆符合 Hair,etal(2009)及 Fornell and Larcker(1981)的建议标准,即(1)因素负荷量大于0.5;(2)CR 大于 0.6;(3)AVE 大于 0.5[12,13]。因此,本模型的7个构面均具有收敛效度。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品质。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的分析结果
模型的区分效度是指在应用不同方法测量不同构念时,所观测到的数值之间应该能够加以区分。通过建立构面之间的相关系数的信赖区间,如果不包含1,则表示构面之间具有区分效度[14]。通过运行bootstrapping程序(重复抽样1 000次,95%置信区间)估计标准化相关系数的信赖区间。分析Biascorrected Percentile Method和Percentile Method信赖区间(如表4)可知:标准化相关系数信赖区间数值均未包含1,说明模型构面之间具有区分效度。
表4 区分效度信赖区间表
笔者构建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验、满意度行为意向结构模型在通过因子分析调整后,共包含课程体验的5个潜在变量,对应16个观测变量。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分别有6个观测变量。笔者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验、满意度行为意向结构统计模型
表5 体育课程体验模型整体配适度
表5所示:体育课程体验模型指标显示X2/df=3.382小于5的宽松标准,表明模型可以接受;GFI=0.857、NFI=0.910、IFI=0.935、CFI=0.935、RMSEA=0.076 均在可接受值以上,表明模型的整体配适度良好。
2.6.1 直接路径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课程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课程体验到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以及满意度到行为意向为直接路径。实证资料显示回归系数分别为0.71、0.75和0.23,其中且达 P <0.001 显著水平(参见表6)。本研究所假设的课程体验与满意度、课程体验与行为意向及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之间有显著影响关系,故本研究H1、H2、H3假设都成立。据此说明课程体验越高,课堂满意度及行为意向越高;课堂满意度越高,其行为意向也会越高。
表6 结构模型实证分析结果
2.6.2 间接路径分析 依据温忠麟等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5],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满意度)时,仅通过课程体验到满意度的ML估计值(0.708)乘以满意度到行为意向的 ML估计值(0.243)即为课程体验到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值,即满意度到行为意向的间接效应值为0.708×0.234=0.166。
根据效应分解的原理,课程体验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课程体验对行为意向的直接效应为(β课程体验→行为意向=0.748、P=0.002),间接效应(β 课程体验→感知服务质量满意度→行为意向0.708×0.234=0.166),因此课程体验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为0.748+0.166=0.913。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所占比例为:(0.166/0.913)×100%=18.2%,即课程体验作用于行为意向的总效应中有18.2%是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实现的,有81.8%的效应是课程体验直接作用于行为意向产生的。
通过图2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值可发现,体育课学生的课程体验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β课程体验→满意度=0.708),而学习满意度也会正向影响行为意向(β课程体验→行为意向=0.748)。此结果与刘贤伟[16]、钟志强[11]对课程体验的相关研究中的发现类似。因此可以说明大学生有积极的运动参与行为,如参加体育相关活动、选修体育课程等。可在体育课程中积极加强课程体验,如果学生在课程中有积极的心理体验,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会提升他们学习的满意度,进而激发出较强的行为意向,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相关的体育课程或者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上课学生的体验内容中,最重要的影响路径为情感体验(0.99),其次是思考(0.91)和行动(0.80)。这与钟志强对台湾地区大学生体育课程体验的研究结果不同。台湾学生中行动体验最高,其次分别是思考体验和情感体验。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也许是因为台湾地区和大陆教育体制不一样。大陆高校大一、大二的体育课为必修课,而钟志强的研究对象为选修课。或许是学生对体育比较感兴趣或者想学习某一种运动技能才选择体育课学习,因此导致影响因素的差异。
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确立信仰和完善个性。没有情感体验的融入,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体育课程是身心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情感体验既丰富又强烈,因而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而激发兴趣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是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只有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学生才能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满意度因素中,影响最多的是整体满意(0.93)、其次分别是老师满意(0.78)、同学满意(0.75),说明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器材建设等硬件上投入加大,教学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高校响应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号召,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类体育课程改革,如“体育双语课程改革”“运动教育模式”等,促使体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欢迎,所以学生体育课程整体满意率比较高。
行为意向因素中,影响最多的是今后将参加体育活动(0.80)。说明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大部分同学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并能在课后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1)体育课程体验能显著地、正向地影响学习满意度,体育课程体验能显著地、正向地影响行为意向,学习满意率能显著地、正向地影响行为意向,但课程体验对于课后体育参与的行为意向要高于学习满意度对于行为意向的影响。
(2)提高学生体育课程体验,情感因素是关键。如何在体育课程中提高情感体验,通过课程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参与兴趣是今后高校体育课应着重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