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润东
(国有卢氏林场,河南 三门峡 472200)
林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公益性作用。林业不仅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有力保障,为自然界中的人、动物、植物等提供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同时更可以在社会中提供基础性的生产生活资料,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且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对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愈加强烈。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对于净化空气、制造氧气、保持水土等都有着强大的助力作用,更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且无法替代,加强林业建设,对林业生态服务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逐渐成为人类保护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河南省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林业工程陆续建成实施,例如: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随之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数字评估系统,对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只能进行相对定性的描述,没有准确的效益观测数据,其评估结论也就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完备性和说服力,从而导致生态效益在实施补偿机制时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加强林业生态监测,并将其纳入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成为河南省林业产业建设势在必行之事。
对林业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监测,可为林业建设的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确切的数据信息,为林业发展制定科学规划,并且可以对林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例如,河南林区及工程区生态类型更替趋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机制、生态系统退化后的机理恢复与重建、林区资源利用形式与生态生产力之间的有效调控机制等,这些以林业生态监测为依托,对林区及其各工程区的生态系统施行长期持续的监测,从而获取相应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林区生态建设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伴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河南省的持续升温,其工程实施和发展亟需科学性的技术理论作为保障和支撑,并且对林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提出了多元化、多样性的需求、借助生态监测体系进行研究,可以为生态区及生态脆弱区中需水定额、林业经营技术、树种搭配等建设难点提供科学性的理论支撑。
通过对生态监测系统的长期观测,可针对河南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准确掌握系统功能与结构,明确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发展趋势,在森林、湿地、荒地等生态系统中建立效益监测体系及功能评价体系,对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价值量与物质量做准确测算,并且为林业在社会经济中做出的贡献做精准核算,并提供核算的科学依据。
通过生态监测系统对河南生态系统及工程实行效益监测,可利用监测后的数字结论,评价工程实施成效,同时,也为林业工程建设意义提供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数据证明。通过观察工程实施前后的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反映出工程效益。在河南林业中建设生态监测体系,并结合长期持续的监测,可累计下大量数据信息,这些都将成为林业工程效益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依据。
对于起步较晚的河南林业效益监测而言,其薄弱的基础和低水平的技术,使其还未形成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的观测体系。因此,河南林业建设生态监测体系应从基本入手,首先,立足于科学技术,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建立长期定位观测体系,确定适合河南省林业自身发展的生态监测指导思想,结合林业防护工程中的监测体系和科研力量,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监测队伍,创建高标准、高效率监测平台。另外,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建设资金外,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建立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定位站监测平台。对于已建成的生态定位站,应首先规范其管理制度,保证责任到人,以完善的管理和科研体制,促进生态站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更好的保证数据的精确与质量,为科学评价林业生态效益和功能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监测体系则是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和整体建设的有力手段,是对生态服务价值最科学的评估,并且科学的反映了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坚强对林业生态监测的管理与建设,使该体系更好的为林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