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河南 安阳 456550)
现在距离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已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据各地初步摸底,我国已脱贫人口中近200万人仍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部分已脱贫农户仍然面临返贫风险,就业难导致的收入较低问题依然困扰着部分返贫农户的现实生活境况,所以,提升并稳定脱贫农户及待脱贫人员的收入水平,是预防返贫和实现脱贫的关键。
就基层环境而言,各个村落情况不一,应坚持因地制宜,依靠当地已有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依靠当地产业发展吸纳脱贫人员帮扶其就业,进行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政策优势,积极鼓励脱贫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创业,拓展自我谋生渠道,并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其进行帮扶等。
产业扶贫要定位高质量扶贫,立足本地,重点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并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有相关产业扶持措施,使人均年收入达到脱贫标准。如河南省L市,针对当地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培育壮大各类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龙头企业,大力覆盖带动大多数贫困户增收脱贫,并树立了一批优秀扶贫典型切实起到影响作用。在依靠当地建筑业扶贫方面,出台了地方性建筑业扶贫实施方案,组织建筑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安排就近就业,采取多种形式形式结对帮扶贫困户等;在依靠乡村旅游业扶贫方面,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引导各村农户积极开展农家乐、民俗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通过多种形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培育出了很多乡村旅游扶贫典型;在依靠工业扶贫方面,建立了贫困人口工业企业就业扶贫信息库,为工业扶贫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在全市范围内围绕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建设扶贫车间,鼓励各类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就业、帮带等形式共带动贫困户增收等。依托产业扶贫,保持致贫返贫人员收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是有力预防致贫返贫风险的有力保障。
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务依然艰巨,且贫困人口中有极大比例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应该联动整合各项资源,预防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而当时,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8000多万,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农村地区。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2018年,国家将四个部委的大病救助职能重新进行整合,新组建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优化公共资源结构,从而为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群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我国农村逐渐形成了“医疗救助制度是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的基础,新农合制度是治理体系的主干,医疗大病保险和急性应急救助是治理体系的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是治理体系的在补充的结构体系”[1]。很多基层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市,建立医疗保障专项基金制度,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费用和参保费用进行保障,并将一些门诊慢性病进行兜底保障,提高报销费用、报销比例,并很多贫困群众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便利。
对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而言,巨额的医疗费用往往成为导致其长期致贫的根本因素。再者,看病成本也无形加重了家庭支出的成本,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用等成为家庭支出中一笔不少的消耗,而来自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帮助对于庞大的贫困人口而言,资助力量是极其有限的。目前,我国也有多社会公益组织已开始致力于将社会公益资源与国家公共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公益实验来推动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如通过国家政策将一些大病特效药纳入医保目录,真正为那些需要长期服用高价特效药的贫困病人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为其解决高昂药价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助推因病积贫情况的改善。
“政府等外部扶贫主体要转变传统的扶贫观念,把扶贫对象放在真正的治理主体位置上,将扶贫资源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切实交给贫困村、贫困户,即给扶贫对象赋权”[2]。
在基层脱贫工作中,有少部分贫困群众不是不能靠自己摆脱贫困,而是缺乏勤劳务实的干劲儿,“扶不起,穷依旧”,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扶持,甚至出现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的现象。因此,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对于贫困群众,除了政策帮扶、资金支持外,消除“等要靠”思想,更需要通过“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首先要使贫困群众在思想上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帮扶和相应的技能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亲靠致富,变“输血”为“造血”。在基层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农村党建规范化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组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3]”。“志智双扶”从根本上要抓好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使贫困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此外,发挥精神引领和文化滋养作用,积极树立脱贫典型,评选年度脱贫攻坚代表,以其真实事迹感染和影响其他贫困群众,传播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能量。再次,通过读书交流分享等活动提升贫困群众的思想觉悟。只有使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精神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4]。打好打赢贫攻坚战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全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更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靶向定位,问题导向,做好预防致贫返贫风险措施,有力保证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