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2020-12-15 23:09王玉梅李海风姚宁宁
乡村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乡风家风

王玉梅 李海风 姚宁宁

(中共克山县委党校,黑龙江克山1616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总要求之一是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德治”提出了具体措施。按照这些部署,新时代如何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如何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乡村文化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文化是乡村的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特色文化的支撑,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这种力量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深化升华。作为拥有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大国,只有乡村文化强、乡风文明,才能展示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因此,乡村文化要与经济振兴同步进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 加强党的领导,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文化振兴方向正确。首先,在基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牢牢把握乡村意识形态话语权,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建设农村数字化文化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最后,在党的领导下,以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为落脚点,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卫生、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体系[1]。总之,要把乡村文化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始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 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素养作为重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和后备力量,为实现乡风文明奠定基础。

2.1 坚持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新时代,要培育新型农民,号召农民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提升农业技术和专业水平作为重点。利用线上培训、线下指导,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水平和学历提升培训;分阶段在职业学校进行短期技术和管理培训,按照不同年龄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等,打造新时代的农民群体,为乡村振兴打造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乡风文明建设储备新生力量。

2.2 坚持思想素质提升

通过在乡村开展党的理论宣讲、培养基层宣讲员下乡送教、利用农家书屋举办读书会等方式,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组织农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的爱国情感,并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

3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振兴乡村文化,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细处、落到小处、落到实处,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在践行价值观行为中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1 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强化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培养乡村文化人才,运用送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的方式,培养农村文化“多面手”,大力培养农村宣讲家,让乡村文化人才编写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保证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占领乡村文化舞台,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清除农村不良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借助文化下乡的契机,开展城乡互动的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大融合,农民既能欣赏到城市文化的精彩,也能体会到乡村文化的内涵。文化下乡可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的内容,能提升全体农民的艺术欣赏能力。

3.2 发挥道德引领作用

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提升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利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孝道文化传承以及“三好”“五好”家庭、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干部评选表彰活动,把道德楷模及典型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线上线下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讲好道德模范的动人事迹,让全体村民入脑入心,把学习道德楷模化为自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弘扬道德新风。不断引导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送温暖,形成乡村社会文明新面貌[2]。

3.3 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强化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

3.3.1 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村规民约建设要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依靠群众,结合村屯实际,把弘扬孝道、尊老爱幼、喜事新办、和谐敦睦和扶残助残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重点改变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索要高额彩礼、攀比、浪费等不良习俗。尤其要鼓励村民树立殡葬新风尚,把革除丧葬陋习和保护耕地结合起来,形成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俗。

3.3.2 制定监督保障机制。村规民约的制定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制定的过程、所列条文内容合法合规,不侵害任何村民的权益。不断健全村规民约监督机制,发挥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情况,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新乡贤的作用,对村民进行合情合理的规劝和约束,确保全体村民均能自觉遵守和执行村规民约。

3.3.3 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家风正,则民风淳。农村家庭和谐稳定是农村社会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家庭和睦、亲人之间相亲相爱、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关系到整个乡村社会风气。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家庭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家风建设,在继承传统家风的基础上弘扬现代文明,培育良好家风。重点发挥好家庭教育功能,以家风带动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3]。

4 挖掘地方特色,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所谓“十里不同俗”,反映的是乡村文化的地方特点。我国地域广阔,风俗习惯多样,乡村文化应展示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应围绕地域特色,以各自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依据特色创建文化主题,围绕文化主题定位,开展整体创建活动,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

4.1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起着规范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所以,习近平告诉大家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地域特色、风俗文化、家风家训、名人轶事、故事传说和地名来历等相关内容,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深厚的农耕传统文化记录着人们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因为其根植于地方,村民普遍认可,进而形成共识,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比如,家风家训往往成为一个家族的信仰和精神,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去践行,这是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的。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进行保护利用,如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充分挖掘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将民间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4]。

挖掘地方文化遗产,不是全盘继承,要在继承基础上敢于创新,做到古为今用。而且要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演绎乡村文化的丰富内容,增强传统文化的向心力。

4.2 挖掘地方先进文化

深入研究县志、乡志、革命老区斗争史等资料,发扬先进文化。我国在艰苦的奋斗历史中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革命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贫瘠到富饶的过程,这一段过程就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历程中,是国家建设的具体写照。每一个乡村的过去和现在记录了一代代农民的奋斗史,体现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深厚力量,因此,要想振兴乡村文化,必须加大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力度,激发农民的爱国爱党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5]。比如,建立地方革命纪念馆、知青纪念馆、村史馆等,让每一个参观的人回忆过去时都会感慨今天的繁荣。留住乡愁,记住我们的根,不忘过去,才能开启未来。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振兴乡村文化,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弘扬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光荣革命文化,用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凝聚民心、教化民众、涵养乡风、振奋精神,持续提升全体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5 结语

振兴乡村文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乡风家风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乡风治理之村规民约建治研究*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文明乡风聚人心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