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田,乔 颖
(河北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野生食用菌逐渐进入市场,其高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深受群众的喜爱与认可,与此同时,通过整合农村地区的废弃有机物,野生食用菌的栽培真正实现了废物利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采摘、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环境问题。为此,要做好相关的立法工作,让野生食用菌的生产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才能让野生食用菌产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经济发展,最终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实现脱贫攻坚战略。
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处于世界前列,野生食用菌分布广泛。东北区:野生食用菌种类超过300种,其气候特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野生食用菌种类全面,主要为牛肝菌和松茸两大类[1]。华北区:野生食用菌种类约260种,因为华北地区属于过渡区域,大量优质的牛肝菌和猴头菇星罗棋布,多样性与综合性全面[1]。华南和华中区:野生食用菌种类超过350种,因为其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红菇和竹荪等占较大比重[1]。西南区:野生食用菌种类约800种,因其气候特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资源积聚性较强,冬虫夏草、鸡油菌和松茸等野生食用菌种类全面,不同地区实际产出同样存在差异[1]。蒙新区:野生食用菌种类同其他产区相比规模较小、产量较低,因为当地整体气候较为干燥,不利于大规模进行生产与加工,其主要菌类为蘑菇属和马勃菌[1]。青藏区:当地整体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是冬虫夏草[1]。
在当前野生食用菌产区格局中,我国总体交易额与产量独占鳌头。但在实际的深加工过程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且难以有效解决。就其规模而言,虽然整体规模性较强,但是集聚性较差,不能有效的整合当前野生食用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利用率的提升[2]。与此同时,因为小企业均采用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地区间、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并出现恶性竞争问题,交易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因为各小企业自身资金薄弱,在技术革新与设备优化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有序与及时,使得最终的产品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吻合,不符合当前的产业技术标准,不利于出口工作的开展。
目前野生食用菌市场体系处于滞后状态,其中的商品化率严重不足,与市场需求不吻合,并且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仍不健全,导致交易市场规模与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就交易市场自身的特性而言,需要通过物品集聚来节省开支,保证商品交易价值以及流转型状况的全面提升与优化,才能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的野生食用菌市场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加之企业与菇农直接进行交易,导致市场调节价格功能严重不足,不利于其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整体交易格局呈现无序化状态,大量菇农直接进行路边售卖模式,好货贱卖问题严重,掺假与欺诈行为屡见不鲜,不利于更好的开展野生食用菌销售工作。
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我国整体的野生食用菌产业质量较低并且难以更好地提升,使得实际经济效益较低,不利于更好地开展生产。同时,因为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承包方整体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提升与升级,更导致错误的生产观念产生,大量野生食用菌在采摘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浪费与破坏,其产量与质量均极大程度的发生损耗与下降,不利于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带来恶性破坏事件,使得其与实际预期相差甚远。
虽然当前我国注重野生食用菌的走出去工作,通过加强开发国际市场来提升出口,并将市场拓展到美洲和欧洲。但是,出口过度集中问题仍然存在,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市场较为单一。因为其单一性与集中性问题严重,使得利润占额较小,容易受到出口地价格操控,与此同时,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与贸易政策改变均会提升其风险性,不利于规模的扩张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就我国实际发展形势而言,家庭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不仅加剧了单一性生产问题,而且其收益与预期不符,综合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国的野生食用菌开发方面主要为可食用或者可药用的菌类,在毒菌领域基本为零,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由此产生。就当前实际开发状况而言,群众采摘方式较为简单且粗放,大量采用地毯式采摘模式,使得整体野生食用菌资源被消耗殆尽,其质量与产量同样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采摘的过程中,禁止直接采摘童菇[3]。为保证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用科学的菇体留存方式来保证其传播与繁衍。同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采摘方法,通过采摘可食用部分来避免菌丝被破坏,保证其能够再度发育。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宣传与管理,通过推进培育技术与采摘工艺来更好的进行宏观监控,真正做到用合理的办法来提升可持续利用水平。
立法保护工作是野生食用菌保护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进行立法保护工作,一切的生产与保护工作均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有效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水平。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与约束,防止资源浪费问题产生与扩张,用保护来提升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同时,需要合理优化权责,通过加强引导推进造林育菌工作的进程,实现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的惠农政策已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野生食用菌产业纳入扶持体系中,只有不断优化与完善相应的补贴政策,提升其拓展性与深度,才能更好地完成补贴工作。针对龙头企业,需要通过实行财政补贴来提升其规模与质量,保证野生食用菌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只有将金融机构与野生食用菌产业进行有序的连接,以降息和优化风险来更好的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降低实际风险,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4]。在税收方面,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来进行扶持工作,用更加便民利民的政策来优化支持体系,提升财税支持力度。目前,因为产业政策法内容不够全面,约束条例不健全,导致政策的执行力与统筹性较差,整体的立法工作未能达到预期高度。因此,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更好的完成产业布局和发展建设工作,从而优化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模式。
随着野生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政府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健全总体发展规划,才能更好地优化管理与构思,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同时,逐步健全和完善抚林育菌理念,通过配套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做好增产工作,与不断激增的市场需求相吻合。只有真正做好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工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确保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全面优化与提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形成良好的转移模式,不断优化与提升生态绿色建设[5]。
为全面提升野生食用菌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进程,需要树立明确的宗旨,即抚林育菌。只有在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合理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才能更好地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战,优化与提升经济发展。
基地建设是野生食用菌产业的重心与重要依托,只有健全与完善生态工程建设机制,使得野生食用菌发展与地区生态建设以及能源建设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科技水平,通过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来提升菇农的生产与经营能力,更好的去开展良种筛选与保育工作,争取在质量与数量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6]。
在我国物质水平全面提升与优化的今天,人们对富有极高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野生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场需求逐步激增。就当前实际开采与挖掘工作而言,大量不规范行为产生,严重阻碍了野生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健全与完善野生食用菌保护的立法工作,用更加优质的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与保护,切实提升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更好的去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