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国良
(富源县农广校,云南富源 655500)
我国1979年开始应用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增产幅度为15%~50%,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逐渐成熟完善,推广的面积越来越大,耕地土壤中的残留量也在不断增加,残留地膜污染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富源县是山区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地膜使用情况,对以玉米为主的大春作物农田地膜残留问题采取多点取样,每点调查2 m2,深度20 cm。
无论地膜覆盖种植年限长短、使用哪类地膜产品、在哪种作物上、农田状况如何,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
农田废膜主要分布在浅耕层内,0~20 cm耕作层占总残留量的80%。
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在调查中农户反映,在玉米收获前和下茬作物整地时清除、拾捡废膜并集中处理,土壤中的残留膜会减少很多。
同一原料生产的地膜,厚膜比薄膜易拾捡回收。大多数农户认为,厚度为0.014 mm的普通地膜易回收。但从生产成本看,厚度为0.008 mm的地膜效益高,厚度为0.005 mm以下的难以回收。富源县普遍使用的是厚度为0.006 mm地膜。
不同类型的土壤,残留量不同,一般黏重的土壤残膜不易清除,耕耙时也不易带出;而疏松的沙壤土常会随耕作等带出土壤。
土壤中的塑料薄膜残片,除地膜外,还有其它塑料制品,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和村庄周围的地块,随生活垃圾进入农田。
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就会不断增加。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层,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引起农作物减产。
在翻犁土地、整地理墒、播种、除草培土等农事操作中,常需要将残膜清除后才能操作。
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膜不易降解,回收率低,残膜在耕地、沟渠、野外等地方飘散,对环境造成污染,堵塞沟渠。
建地膜回收站是解决残留地膜较好的出路,能变废为宝,也是当前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最有效、最可行的措施之一。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地膜回收站,在收购废旧地膜时,可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从而鼓励农民回收地膜。回收的地膜可以送到塑料厂进行加工,国家应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从财政、税收和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高残留地膜的回收利用,富源县目前尚未有残膜回收站点。
新型地膜是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地膜的残留污染危害。一是研制自溶膜,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加快步伐,研制光解膜、纤维膜、淀粉膜等自溶膜。对于这种膜要求在保持现有地膜增产作用的前提下,能够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迅速降解,不留碎片,对土壤和农作物不产生物理和化学危害。二是研制高强度长寿膜。提高地膜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地膜残留。三是制定地膜质量标准,要求在覆盖1茬农作物后,其碎片面积不应小于1 m2,以利于回收。这就要求地膜的原料质量好,对生产地膜的厚度和强度上制定国家质量标准。
一是在基本不影响地膜栽培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寻求提早揭膜的最佳时间,以利于提高地膜的回收率。目前在烤烟上推广的揭膜理墒培土技术可以在玉米上进行试验示范,从而大面积推广。二是探讨有利于地膜回收的覆膜方式。富源县90%以上的玉米地在山区,机械覆膜难度大,主要以人工覆膜为主,可在种植方式、覆膜的深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既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保温保水效果不丧失、作物群体结构合理、产量品质有保证的最佳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残留地膜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回收地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地膜回收工作,减少地膜残留危害,保障耕地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地膜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人工回收费时费力,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而使用机械进行回收成为必然趋势。加强技术攻关,以利用残膜回收机械为主,辅以人工捡拾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残膜的回收率,拓宽残膜的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