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泽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是人民生活的空间,社区文化则为社区生活之魂,社区治理应聚焦于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1]这一治理模式在社区中就是坚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故此,如何增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促进参与社区治理,便成为社区文化营造亟待关注的议题。
关于社区文化的研究多聚焦于社区文化内涵、社区文化功能、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治理等,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刘庆龙、冯杰认为社区文化的作用包括营造社区精神、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建立社区理想家园,[2]凸显了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人、社区乃至社会发展的意义。林泉将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归纳为两类,一是缺乏发展动力,二是缺乏发展后劲,[2]为厘清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之源,即挖掘社区内生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杨楠阐释了社区文化治理多元主体如何交互发力助力社区文化营造项目的开展。[3]通过文献梳理与回顾可知,关于社区文化的研究多聚焦于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发展瓶颈、应对策略等宏观层面,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社区文化作为推动社区持续发展的能动性因素,有助于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培育社区公共精神,推进社区共同体形成。而很少有研究从微观层面关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学习成果对于社区文化营造带来的创变。故本文选取了有组织的社区活动——“一人一故事剧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学理角度探寻该活动参与社区文化营造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为破解社区参与冷漠症、凝聚社区共识、促进居民社区参与提供实践路径。
1.社区文化营造
关于“社区”这一概念,不同学者虽界定不同,但仍存在共识,即社区不再仅仅具有地理空间的意味。台湾学者林振春认为社区除了地理位置的范围,还包括心理和组织内部的互动,后者缺失必将导致社区成为一个空壳。[4]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社区,故而从物理空间上的社区到心理空间上的社区如何焕发成了一个时代的难题,社区营造应运而生。
社区营造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意为社区的经营与创造。1995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推行“社区总体营造计划”。这一计划生根于台湾地区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与民众对于本土文化认同感的降低所产生的不平衡与不协调。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台湾地区形成了以文化认同感为纽带的社区营造路线,力图重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以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的社区共同体。[5]
社区文化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和目标,藉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与文化活动,凝聚社区共识,形成属于社区的文化特色,建设具有高度文化认同感的社区共同体。社区文化营造的目标,不只在于营造实体的文化环境和载体,最重要的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的社区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
2.一人一故事剧场
一人一故事剧场(Playback Theatre)是创办人Jonathan Fox 在1975年结合仪式及心理剧的部分灵感,开创的一种即兴演出观众故事的民众戏剧。它是一种即兴互动剧场,没有文本,由观众提供自身感受或故事,演员以几种固定形式即兴演出,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演员与观众彼此聆听、尊重接纳不同声音的效果。[6]
在一人一故事剧场中,无论是舞台陈设、主持人(领航员)、演出流程,还是演出形式都有一定的要求。舞台陈设如图1所示。
在演出过程中,主持人既是观众和演员的桥梁,也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在观众说完故事后,由主持人决定以何种形式演绎,这就意味着主持人必须是一个积极的聆听者,又是一个擅长观察的治疗者,能够准确掌握故事核心,拥有极强的同理心,为剧场营造出融洽的氛围与适当的节奏。演出开始前,主持人先与观众暖场互动,再开始一人一故事剧场互动与表演。演员在演出中保持中立的姿态,在观众分享完故事,主持人说完“请看”后,演员以设定好的演出形式,运用肢体、语言、道具、空间来即兴演绎故事,演员在情绪呈现和表达能力上需要很大的弹性,从而能够深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展现故事的核心力量。[8]一人一故事剧场最常用的演出形式有流动塑像、一对对、三句话、自由发挥等形式,演员通过多种形式使观众和演员对故事进行表达与回应,以期让大家共同体味到属于自己但同时又不只属于自己的那些故事。[7]
社区文化营造体现了社区文化在凝聚社区内部力量与衔接社区外部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社区内生力量的培育与社区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区文化营造旨在增进社区居民文化认同。一人一故事剧场秉持尊重、包容、开放的价值观,提供了民众皆能平等发声的场域,使他们透过故事彼此认同和接纳,促进群体认同。因此,一人一故事剧场能够助力社区文化营造。
1.理论内核:关注民众参与
社区营造的实践样态纷繁复杂,故而社区营造的理论也呈现了不同的流派,如“公民社会”“社区主义”等。“公民社会”理念强调公民参与,通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了解他人的想法,凝聚成强有力的社会共同体。“社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区的组成单位,只有将个人置于其所生存的社区情境,才能真实地认识个人。[9]81因此,两种理论都强调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和主动积极参与。一人一故事剧场理念溯源于民众戏剧,民众戏剧旨在唤起社区居民对于身份的认同感,通过聚集不同背景的民众,使他们参与对社会或生活的反思活动来解决社区或个人所关注的议题。一人一故事剧场作为民众戏剧一种新的实践形态,秉持了民众戏剧的理念精神,意在满足人类对彼此联结的永恒需求,赋予每一个故事以尊严并将参与者连接在一起。[10]因此,社区文化营造和一人一故事剧场具有“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共同诉求,关注民众参与。
2.核心精神:尊重多元主体
社区文化营造意在营造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共同体。[11]个体在参与社区文化营造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互动,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力行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方式,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强化了民众对社区文化事业与活动的认同。在一人一故事剧场中,尊重与倾听原则是其最具特色的操作内涵。主持人和演员须具备倾听观众内在的能力,以理解故事对于说故事者的意义,并能发觉其中表面上的(有意识的)和隐藏的(无意识的)主旨,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展演出来,给予说话者更多关于故事的省思。[12]一人一故事剧场通过戏剧形式将故事人的话语演变为多重话语的剧场,有助于社区文化营造中多元主体互动的实现。
3.行动目标:个体与社会之发展
社区文化营造的本质,是通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人。因为唯有人,才是整个营造的核心,让社区人在参与营造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获得参与,将个体的生命发展与社区的生存发展融合在一起。[9]75一人一故事剧场通过故事红线引导个体主动参与讲故事,个体的故事被更多人的倾听并得到大众的回应,在促进个体成长的同时,增强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与发展。
近年来,一人一故事剧场实践样态极为丰富。陆续有创始人Jo Salas、台湾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推广人高伃贞、李志强等专业引领者,来上海、杭州、广州、云南等地开展工作坊,推动了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在全国的实践。广州天河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入了一人一故事剧场,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多种可能性。同时,国际上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实现社区融合、社区营造和社会参与方面也积累了相当成熟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3]在一人一故事剧场本土化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本文选取Y公益组织在上海H老年大学开展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案例,从前期需求调研、规划设计、行动三方面展开论述,以较为全面地呈现参与者的学习成果。
1.活动前期规划与设计
本文采用司徒达贤提出的CORPS模式来分析该案例的整体规划设计与执行。[14]CORPS是clients(服务对象)、operations(组织运作)、resources(资源)、participants(参与者)、services(服务)5个英文字母的缩写。CORPS模式的基本运作流程是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和物力资源(R),经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某些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的某些人(C)。[15]
(1)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是活动设计的聚焦人群,只有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才能保证活动的品质。Y公益组织服务对象为社区全体居民,包括老人、青年、儿童等群体。通过剧场形式的创新,该组织发展了“银色生命剧场”和“亲子剧场”,满足不同社群的需求。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为H老年大学的学员。
(2)组织运作。组织运作的良好有助于活动规划的执行,从而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Y公益组织在设计本次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时,与团队成员、H老年大学管理者、行业专家、老年大学教师和参与者充分沟通与协调,从主题、内容到形式进行充分的考量。该公益组织在老年大学设计一人一故事剧场的意图为,通过老年大学学员讲述自己在老年大学的真实故事,呈现老年人退休后的生命状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体验;同时,通过参与者的真实体验诠释老年大学对于老年学习者的价值与意义。
(3)资源。包括环境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等。于活动规划设计而言,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将会提高活动执行的可行性,达到预期效果。在案例中,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比较宽敞的空间,这恰恰也是该老年大学拥有的环境资源。在前期故事的采集中,该老年大学的CHX老师,依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对活动设计进行了精致的梳理,促成了活动的进行。
(4)参与者。社区活动参与者一般包括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活动组织者等。在该案例中,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都参与在其中,拓宽了活动参与的广度。
(5)提供的服务。服务内容是组织使命与愿景的内核,是服务对象需求的体现。在案例中,该公益组织的愿景为:通过一人一故事剧场,留存生命故事与影像,营造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参与。
2.参与成果
H老年大学地处上海市城区,是社区的学习空间和文化家园。社区居民自愿报名参与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及活动,一方面促进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推动社区的发展。Dean和Dowling指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与居民有关的成果、与组织有关的成果、与环境有关的成果。每个方面都涉及地方和社会两个层次[16],如表1所示。本文中在H老年大学实施的一人一故事剧场主题活动属于活动课程,可以依据上述学习成果形成予以分类,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表1 成人参与社区发展的学习成果[16]
(1)个人成长。个人成长即成员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获得的成长。在本案例中,老年大学学员在参与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之后,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在知识层面上,由于这种戏剧形式有别于现有的老年大学课程,这为老年学习者打开了新的视野,他们沉浸在剧场活动中聆听精彩的生命故事,从他人的精彩故事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在情感层面上,不仅增进了老年学习者对彼此的理解,而且营造了团体之间信任与安全的氛围,更有助于建立彼此之间情感分享的文化。
(2)文明化。文明化即个人的成长导致社区内外品质的提升。在本案例中,参与者讲述了助己、助人的故事,在关键时刻应用所学从而挽救他人生命的经历,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参与者。此外,参与者讲述了在上海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通用语言对于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便是透过故事的力量让文明新风在社区中传承与延续。
(3)社区组织发展。社区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本案例呈现了居民参与老年大学的困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虽然需求庞大,但目前市场所能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17]在本案例中,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迸发出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议题,老年大学如何回应社区居民的强烈学习需求,这对组织发展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4)政治的影响。在社区中,与居民切身有关的政治议题是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能否产生参与的动机,重要的不再于观念的灌输,而是要让社区民众体认到公共事务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在本案例中,虽然“在老年大学的获得感”主题未直接涉及公共事务参与议题,但从参与老年大学的生命故事中引申出了关于老年教育机构如何更好提供服务的公共议题,激发了居民创造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力。
(5)社区目标的达成。通过居民社区参与,促成社区的硬体环境与软体环境发生变化,营造出宜人、怡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增进社区认同感。在本案例中,参与者的讲述流露出对老年大学的认同,这也是对老年大学办学实效最真诚的认可。社区文化营造关键在于增进民众对社区文化的认同,一人一故事剧场的魅力恰在于此。
(6)广泛而长期的社会影响。一个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其影响力将会超越本社区向外蔓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通过这场活动,社区居民感受到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尊重、包容、开放的文化价值观。一人一故事剧场就像是积蓄社区包容、开放的文化价值观的能量球,每个社区人将这一能量去传递、去传承,共同形塑社区文化,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综上,一人一故事剧场参与社区文化营造的活动,于个体成长亦或社区发展而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个体成长而言,透过生命故事的展演,让更多人的故事被看见、被理解,加强了个体与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对于社区发展而言,透过社区居民参与老年大学的展演,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老年大学的服务理念与价值。对于服务组织团队而言,透过活动实效来评估课程的质量,以期进一步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使社区文化营造持续发生。社区文化营造核心是创造社群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促使社区人群相互连结,彼此相互支持。而文化要能成为促进社区形成与维系对话的动力,就必须仰赖社群间是否能够共享。[18]一人一故事剧场在参与社区文化营造中,承担着“编织者”的角色,串联起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区的连接,使人对自身所处的社区环境产生亲切感,进而产生社区认同,凝聚社区意识,营造社区独有文化,尤其是观念性文化。所谓观念性文化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情趣。[19]这种观念性文化营造是一人一故事剧场助力社区文化营造的关键。因此,社区文化营造想要提升社区意识,一定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而一人一故事剧场是促进社区参与、增进社区认同的一种很好的社区活动形式。
1.传承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资源并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古迹,更重要的是对于社区文化的认知。换言之,若没有认知上的转化,即使是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不能成为可用的文化资源。而社区可用文化资源的挖掘,关键在于社区有多少过去的事物可以被社区居民整理、理解与重新认识。[20]因此,通过社区居民共同发掘与整理社区的历史资源,保存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人一故事剧场可以将社区文化资源故事化,透过剧场演出的形式让社区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唤醒社区居民的社区记忆让大家共同投入社区文化资源的保存与创造中,增进社区文化理解。简言之,社区文化资源的记忆与传承必须是经由社区居民的参与及互动,并经过认知上的转换而取得大家认同的一种创造,这个过程不但形成了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也唤起了大家对社区事与物的共同关怀。当然,一人一故事剧场参与社区文化营造从内容到方法还应考虑社区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在满足社区文化需求的同时适当引领文化需求。
2.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社区大都是由陌生人聚集而成的生活场所,社区邻里之间即使每日相见却互不相识更是常态。[21]但在同一个生活场域,社会成员聚居在一起,精神上追求归属感的需要却是一致的。因此,如何提高居民的心理归属感,增进社区成员之间互动与交往便是一人一故事剧场发挥力量的重心所在。一方面,一人一故事剧场通过聚焦个人生命故事主题以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回应不同的社群需求,从而打破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淡漠;同时,采用戏剧形式凝聚居民共识,满足居民寻求社区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生活互助需求,从而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内生性动力。另一方面,一人一故事剧场发挥剧场效应,提供了居民们互动与交往的平台,助推社区信任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22]
3.提高社区参与
从社区营造的观点来看,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从初期的引导民众参与到中期希望民众能参与活动的规划和执行,到末期,完全由社区民众成立团体,自主主导教育活动,属于控制。[9]74当社区居民逐渐了解、接受、认同一人一故事剧场这种戏剧形式后,便可在相关人员的引导下自发成立戏剧社,根据社群需要营造属于本群体的社区文化,如社区亲子剧社、社区银发剧社等。台湾北投女巫剧团就是由一群妈妈们组成的一人一故事剧团,她们在参与剧场活动中联结彼此生命经验,实现母职角色的转换。在实践中,一人一故事剧场基于不同社群将产生联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通过一人一故事剧场活动,社区居民角色将实现从被服务到服务他人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被服务的个体,而是可以为自己的社区发声的倡议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议题,赋予居民在社区中新的角色——社区参与的行动者,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文化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态系统,折射出了特定区域群体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23]因此,在多元主体共存的社区会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相互碰撞,产生些许“失调”。一人一故事剧场作为社区文化营造的一种方式,藉由戏剧形式将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相互联结,从而增进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在多元化的社区空间中,这一活动性课程值得社区教育者尝试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