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冬霞
摘 要:美术的教育和传承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术的阶段性发展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领美学思想文化的发展,将艺术特色和民族精神进行延续和传承。鉴于此,本文对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美术 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与传承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8.030
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为目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实现其对文化的传承。
一、在美术学科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在这种趋势下,教育领域中应该融入丰富的精神元素与文化元素,培养具有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1.有助于丰富教育内涵
传统文化资源是民间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财富,无论在造型、色彩还是内涵方面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美学知识,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能够促进教育内涵的丰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教育资源和实质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数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现实意义,所以现代美术教育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将陶瓷、剪纸、绘画作品等美术文化资源应用于现代美术教育课堂上,可以增加创新元素,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创新能力,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小学美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路径
1.整合教育资源和内容
教师要想有效地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和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相关素材,按照教学内容与需求运用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升整体的教育指导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挖掘当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整合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国画作品、陶瓷或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的图片和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与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欣赏、鉴赏美术作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想法,阐述鉴赏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还能提升现代美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效果。
2.完善教学工作机制
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工作中要想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完善相关教学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教学工作体制,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高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相关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全面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坚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
例如,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工作中应该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融入需求,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可以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设置“剪纸民间艺术品制作”“陶艺民间艺术品的制作”等主题,要求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自主学习知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层次认知与理解。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按照民间美术的情况,收集手工制作的材料,然后以小组活动形式完成手工制作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滕丽艳《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运用》,《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