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鹃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导致中国的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也就少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既符合美术教学的初衷,更符合新教改精神。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民族文化 渗透与传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26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尤其在美术教育方面尤为明显。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美育责任,更担负着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随着我们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美术的作用愈发突出,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渐加速,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崇洋媚外和缺乏责任感的人们,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逐渐淡忘,甚至对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是一种落后的体现。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思想,导致中国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在学习教育中,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断层。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清晰地认识到,很多中国的民族文化需要教育才能得到有序的传承和发展。但也正是因为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一无所知,更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对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表达方式以及艺术方式的综合体现,并且经过历史的洗礼最后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特殊性,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对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文理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进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民族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很多美术大师都在民族文化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并将民族文化体现在作品之中,成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在美术发展的历史上,蕴含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比比皆是。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既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1.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其传统教育观念
美术教师作为小学生美术学习道路的引路人,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美术师资队伍中,存在美术教师专业水平低,对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重视等问题,导致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教授学生美术的技巧和方法,对美术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理解不到位。另外,因为美术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副科的地位,从学校到教师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够,共同造成了美术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对此,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积极组织美术教师进行学习,不光要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提高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
另外,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度。比如,在学习湘教版美术《变脸》这节内容时,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美术色彩的使用,还要为学生介绍变脸作为四川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领略到变脸的神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让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注重艺术欣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主要的方式就是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动作让学生来掌握绘画的技巧和方式,当学生具有一定能力之后,再让学生临摹成熟的作品,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功底。但美术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美术创作,还包含了对作品的欣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价值。比如,在学习湘教版美术《盘泥条》这节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福建的紫砂文化,这种在泥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目前,紫砂壶已经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代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中国的瓷器在古代就已经名扬海外了。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欣赏一下唐三彩、元青花、宋代官窑的瓷器等等,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3.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湘教版美术《纸盒之城》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中国的折纸文化,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积极融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行列中。
4.拓宽课堂内容,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识
美术作为一门文化背景较强的学科,其中涵盖了较多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都是民族不断发展下衍生的,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美术中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输送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趣味性。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固有化,应当打破陈旧式教学方法的束缚,拓宽课堂的教学内容,使通过不断拓展的方式,增进学生文化认识面,从而从美术中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由来,对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也有着较大的帮助。
例如教师在讲解《布粘画》的时候,让学生对布粘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然后教师在该过程中展现优秀的民间作品,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所认识。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大家了解我国的传统手工艺还有哪些;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比较那组所回答的点比较多,如有说糖画、皮影的制作、布偶的制作、少数民族衣服的设计等等。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同时,还能够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向学生讲解,这些传统手工艺作品传承的重要性,国家传统文化的沉淀,累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古文化传承人的传承,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已流失较大一部分传统文化,而延续至今的,需要中国人不断弘扬。将其发扬光大。通过文化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向瑞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建议》,《美术文献》2018年第11期。
[2] 刘希《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读与写》2020年第21期。
[3] 王艳《小学美术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