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教学探讨

2020-12-14 08:46祝德林
关键词:道德品质法治道德

祝德林

摘 要:文化之間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原本就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属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进而加深理解,借此来唤醒学生内心的华夏之魂,作为受过历史长河洗礼并传承千年的经典文化,华夏儿女本当谨记之,融合教学一举两得当然更妙。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融合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32

中华传统文化本就依附于道德礼法的规则之上,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代教学当然不可能摒弃这一文化精髓,应该结合思想道德建设,锻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性。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要为之铺垫,将传统文化整合进现代文明法则,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发展趋势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帮助他们塑造品行心性是至关重要的,何况道德品质本就是一个人的万不能缺失的重要标准。如今要求学生做到的“德智体美劳”,正是道德品质的表现,其实也都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演变而来。古有“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温良恭俭让”等彰显道德文明的真理,也是现代学生需要学习效仿的。所以说,道德与法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学生的道德理念都是通过文化熏陶浸染而来,耳提面命般机械式灌输通常起不到好的效果,只有结合传统文化慢慢渗透,让学生引起精神共鸣,受到文化感染才能够真正明了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让学生通过课程融合去了解体验,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内在涵养,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往往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

1.诚知汲善心长在——引经据典,彰显品质

说到道德品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以礼待人、以德服人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与现代社会相承接,但是其中的精华还是不变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法治则是用来维护社会安定的,二者一个是个人,一个是整体,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每个人都拥有良善的道德观,社会才能够安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看人取贤不取才,只有本心足够善良谦逊,才是正人之材,也正是由这些人才能构建起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帮他们加深印象,同时也能联动其他文化学科的知识,也正所谓知识互通。

2.爱尔岂惟千亩阴——历史为鉴,突现真理

我国社会的两大特点是人治与法治,人治自然讲究的就是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而法治就涉及社会规则和准则了。社会的安定需要依靠法治,同时也是令人民信服的可靠途径,初中学生已经知道自己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义务,并且在道德的辅助加持下把事情做得更好。法治从古以来就是国家和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秦国有商鞅变法才能将法度引入政策,从而让国家日益强盛,而现代社会更是要将古代智慧凝结所处的经验融合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传统文化蕴含着前人的经验和心血,所谓前人播种后人收。

总之,初中学生正当风华正茂,是国家培养的重点,所以在思想政治层面要用心培育。道德与法治是个长久的话题,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维持构建的。学生的心性品质就需要通过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涵养来锻造成型,这需要长时间的浸润涵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练有很多,能够融合道德与法治课题的不在少数,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结合渗透,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二来也是作为牵引去辅助文化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林崟奕《增强多元学习体验上好“拔节孕穗”思政课——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例》,《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跟踪导练(五)(2)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好奇”的代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