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莲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内找到传统文化的知识核心,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学气息,以此提升语文课堂内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7.002
在現阶段的教学课堂内,多元化文化成为主流,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没有提升,进而无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素质。因此,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学习,继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1.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透彻
老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对学生有指导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需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积极渗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在老师错误思想的引领下,使得学生在错误认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教育意义。老师意识不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无法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
小学生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时间段内,理解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容。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透彻,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的观念不转变,老师采取任何教学方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讲解每篇文章内容,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理解透彻。同时,在引入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仅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拓展传统文化内容,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水平。再加上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使得传统文化与语文内容的结合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1.在古诗词中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存在较多的古诗词内容,无不展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为此,教师可在讲解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背景与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所讲的内容为核心进行拓展,充分带领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世界,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且,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阐述诗词内容,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元日》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理解春节的习俗,而后以不同描写春节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想,进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春节的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要说明春节的由来,以“年兽”的故事指引学生掌握春节习俗。其次,教师朗诵白居易的《除夜》“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或是文徵明的《拜年》“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等等古诗词内容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进而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质量渗透教学。
2.借用汉字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带领学生掌握多样性的词语,明确每个汉字具体的表达意思,继而使学生灵活运用阐述自身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指引学生掌握汉字的内容时,可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以汉字为中心,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发展、偏旁部首、拼音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步骤。此外,教师可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填空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乐趣,进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例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掌握“谜”“尚”“倾”等汉字内容,并以汉字的演变图片为基础进行教学,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熟练应用汉字。例如在学习“倾”的内容时,教师就要将它的小篆与楷体进行展示,而后阐述《礼记·曲礼下》《老子》《洛神赋》等各个文章著作中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基本字义,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理解汉字的多重发音,让学生灵活应用汉字,继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汉字内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
3.挖掘教材内存在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语文思想
为逐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前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标注,逐步递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内容上深化传统文化印象。并且,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核心拓展文化内容,以多样性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腊八粥》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文章标题带领学生学习“腊八”的内容:腊八节最早始于秦朝,多是用于祭祀等内容的,后来在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也开始了祭佛的内容。并且在腊八的前一天,人们都会将冰块进行敲打,保证之后的一年不会肚子疼,进而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腊八节。以此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腊八粥的食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得到学生答案后,教师要阐述宋朝时期对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其实在以前的时代,他们不是就放八种食材,还会将核桃仁、杏仁、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放进去,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进而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
4.借助经典名著,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名著是经历几千年的时间不断流传下来的,对当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阅读其余名著,引导学生感受名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可讲解名著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并根据专有名词进行解释,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5.拓展课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传统文化渗透氛围
学习氛围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讲解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上,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拓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学生继承和弘扬,老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瑰宝,可引领当代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而,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在讲解古诗词内容时拓展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思想的提升。而后利用经典名著拓展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8年第6期。
[2] 吴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年第2期。
[3] 冯小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小学版)》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