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0-12-14 08:46熊美珍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文化

熊美珍

摘 要:语文学科凝聚着民族情结,语文课程讲授的是母语,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语言文字,而且还涉及文学内容,强调学生进一步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共同心理,弘扬独特的传统优秀文化。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积极优化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优化创新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7.001

语文教学担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由于语文教学讲授的是语言文字,教师更多的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属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虽然语文教材吸取了部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没能更广泛的继承传统文化,还需要教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活动的限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达到进一步优化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效果。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综合修养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促进学生深刻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文品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语文教学涉及大量的国学经典,丰富的名人故事,可以进一步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提升学生人格修养。

2.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直观性与实践性。教师组织开展涉及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深刻的体会文本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知识,促进学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效果,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中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我国很多优秀的经典著作、诗词、散文等都被排除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外。文言文在语文教材的占比较低,每册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仅10余首,相对于其他各种形式的语文作品,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缺失。相比之下,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识字教育,强调学生掌握有效的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方式。受西方语文教学观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文言文改白话文的倾向,会听、会读、会写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相比之下文字蕴含的文化价值有所忽略。由于语文教学过于严重的功利倾向,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足,学生有时懂不读历史和文化。

2.进行德育教育作品较少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理念。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散文、记叙文中多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品,更多为励志、自强、劝学等方面的主题,涉及思想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较少。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时更关注的是字、词、句、篇和表达技法的教学训练,没能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细微探究。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枯燥性,这使得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没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化作用,未能帮助学生掌握尊敬师长、严于律己、谦恭礼让等精神。由于文学作品的德育功能不足,不能實现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刻有效熏陶。

3.文化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多为散文、记叙文、诗词等。这些作品更多涉及儒家文化。现有作品没能包容语言、习俗、教育、武术、养生、姓氏文化等,学生不能通过这些作品窥得传统文化全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并未能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崇尚科学、道德熏陶教育不足,传统文化教育未能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效果。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课堂讲授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距离较远,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中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校对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学科内容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新课改也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方向。中小学还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收集、展示、传播传统文化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储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由中小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传统文化讲学,定期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活动,促进教师具备设计和创新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还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考核,建立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机制,批出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得失,推动中小学教师主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运用网络渠道鼓励中小学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供给,建立中小学语文教师互动讨论传统文化教学的平台,实现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取长补短,达到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目标。

2.构建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应当具有严格的组织体系,积极构建一脉相承、循序渐进和结构合理的语文教育机制。首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消除随意性,做到合理的界定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中小学各年级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保证诵读经典、诗词赏析等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充分的统一起来。其次,在传统文化视角下优化新语文课程体系,系统阐述中小学语文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建立以传统文化为基本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形成兼收并蓄的教育机制,实现课程制度、知识体系与授课模式的深化改革。第三,中小学语文课程还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充分拓展,能够把书法、琴棋、京剧、民俗等资源融入其中,通过各种与语文相关技艺的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开辟丰富的中小学传统文化的赏析与选修课程。例如,编写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小学识字教材,教材可选用三言、四言、五言的韵句。中学阶段可以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论语》《大学》等名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更新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课堂还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合理的配置各种教学资源。首先,组织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在诵读教学中设置情境,融入音乐、视频或图画资源,选择符合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文本,帮助学生读懂字、词、句等,促进学生在诵读时做到声与心通,提倡学生读诵《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等,其次,还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活动,进一步进行意蕴赏析教学,推动学生在经典名篇阅读中体会文本的艺术形象,鼓励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情境当中,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其意、得其趣和得其神。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时,可以给学生呈现《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的内容,适时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学生崇高的精神品格。第三,还要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进行背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背诵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体会背诵内容的情感内涵,背诵的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可以背诵《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背诵四书、五经等,背诵还要让学生做到音节分明、抑扬顿挫,在背诵中体会经典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深入摸索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传统文化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积极投入相关学习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教育》2014年第4期。

[2] 朱绍峰《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新课程》2017年第2期。

[3] 毛文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谁远谁近?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