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瞄准-指导-帮扶

2020-12-14 19:31潘庆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就业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特别是特殊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对于特殊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越来越紧迫。但是,高校特殊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有效性还需要提高,其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精准性”。特殊困难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对于促进高校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特殊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提出构建精准识别、精准瞄准、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的“四维一体”模式,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殊困难;就业;精准帮扶;四维一体

一、特殊困难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背景和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校来说,学生就业就是头等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要求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所以,开展精准帮扶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特殊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促进特殊困难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國家、社会和家庭的战略性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通过对特殊困难大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帮助这部分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提升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对促进高校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特殊困难学生的涵盖范围

一般情况下,就业精准帮扶中提到的高校特殊困难学生专指就业困难学生,具体就是指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客观原因或学生自身内部主观原因,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职业核心竞争力,不能胜任企业需要或市场需求从而没有办法顺利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群体。

就业困难学生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有业难就”型。这里面一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有就业的意愿和想法,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能够完成学业都需要贷款或者资助,在就业过程中更是缺乏硬件支持,缺少必要的求职经费,比如来往用人单位的往返和住宿费用,面试中需要的正装等,导致错失一些面试机会从而影响了就业进度。家庭经济困难还会影响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还可能导致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当,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就更加困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困难学生。另外一部分是生理性条件欠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自身身体条件或外貌条件欠佳导致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在有可以选择的范围下,往往更愿意录用形象气质佳、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所以,身体患有残疾、形象欠佳、内心不自信的学生,即使自身有比较强烈的就业意愿,也更容易导致就业困难。

第二,“无业可就”型。由于高校特殊的教育体制,大学生进校的时候,学校就已经为每个学生都设定好了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培养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实施和进行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导致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造成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专业的学生企业抢着要,部分专业的学生却因为社会需求少、就业面狭窄而沦为就业困难学生,只能被动选择跨专业就业,从而导致学生无业可就的局面。

第三,“有业不就”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致使大量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都希望孩子能够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这样的现状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焦虑,有些学生甚至对就业产生了恐惧心理,本来这些学生凭借自身条件是可以顺利找到工作的,但由于自身就业意愿不高或者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就业紧迫感,加上自己眼高手低,也就逐渐放慢了就业的脚步,最后变成了“慢就业”,造成了这部分学生的“有业不就”。

三、特殊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2015 年为 749 万, 2016 年为765 万, 2017 年为 795 万, 2018 年突破 800 万,2019年为834万,2020年达到874万。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的同时,特殊困难学生人数也随之增长,为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特殊困难学生就业难除了因为人数增多的客观原因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大。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增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今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部分企业受到影响,开始缩减校招计划,对大学生就业特别是特殊困难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影响。

2.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主要还是依靠学校网站或者是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来了解招聘信息,高校各部门和人员在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政策介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咨询等环节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富有成效,但是部分学生因为自身主动性不够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注这些信息。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靠的依然是毕业班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但是因为辅导员身兼数职,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全面铺开的指导和帮扶,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有自己的授课和工作压力,他们也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调查,导致就业指导的效果不显著。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能停滞在大班授课阶段,主要进行的也是比较宽泛的职业道德、就业创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协议签订、就业陷阱防范等方面的讲授,对于特殊困难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持续化的就业指导还不能落实到位。

3.学生就业观念未更新。在就业过程中,面对众多的企业招聘信息时,部分大学生忽视“人职匹配”原则,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工作岗位,在地域上只想去大城市,不愿意去基层、去西部、去艰苦的地方工作;在规模和性质上只关注大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招录,不愿意去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或者私企。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样的观念更加强烈,他们期望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缓解家庭经济的压力,帮助家庭早日脱困,但是又缺乏前瞻性的眼光,只是片面追求高收入、稳定性,缺乏起码的企业调研,也没有去认真思考和分析目前的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潜力,就业观念陈旧,无法及时就业。当自己幡然醒悟时,却错失了最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时间段,再加上没有人脉,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4.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欠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沟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恰好也都是现代企业招聘时非常看重的。特殊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相对普通同学来说,性格更加内向,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差,没有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要实现的职业价值和职业目标也没有准确的定位,这些原因使得他们更难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甚至还有可能在求职面试过程中遭到歧视和嘲笑,造成一定的求职心理障碍,最后就算有就业意愿也因为没有职业核心竞争力而成为就业困难户。

四、构建特殊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四维一体”模式

早在 2015年,教育部就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要完成三个转变: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同时,《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2017年)显示,个人所学专业、个人性格与自信、家庭出身这三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大学生求职过程的顺利与否。所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转变和影响大学生求职过程的三大因素,在特殊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中坚持“人职匹配”原则,以提升就业帮扶过程的“精准性”为主线,构建精准识别、精准瞄准、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的“四维一体”模式,能够在原有就业帮扶工作基础上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针对就业帮扶问题精准地提供有效的帮扶方案,从而不断提升就业帮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解决特殊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精准识别,为特殊困难大学生建立就业档案。

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各高校每年均会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也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包括心理健康普查、身体残疾学生统计、学业困难学生摸底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学生进校初就建立一个特殊困难学生的大数据库,建立特殊困难学生的档案,做到“一生一档”,并且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更新数据,掌握最真实、最有效的特殊困难学生现状。通过精确识别,能及时为特殊困难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就业档案,就业档案包括特殊困难学生的家庭及个人基本情况、学业状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创业进展情况、具体帮扶办法和帮扶进度等内容,并且一定要专人管理,实时更新。

2.精准瞄准,匹配特殊困难大学生就业需求。

现今社会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根据特殊困难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智能化的匹配,可以将特殊困难大学生数据录入数据库,根据他们的能力,瞄准他们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意愿,通过网络精准实时推送就业岗位,还可以通过网络帮助他们进行职业测评,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职業发展的岗位,减少求职的盲目性,提高求职成功率和就业满意度。

3.精准指导,建立特殊困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机制。

不管学生的学历层次是怎样的,毕业后都是以就业为最终目的。因此,高校要将特殊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全程化、分类式的精准就业指导体系,而不应该将就业工作仅仅视为大四一年才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在大一进校时就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构建自己的职业目标,让学生能够尽早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学习朝着目标奋进;在大二提前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将学生进行就业分类,比如可以分为就业、创业、出国和考研等类别,对每个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尽早帮助特殊困难大学生纠正就业认知偏差;在大三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实习,结合特殊困难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大四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内或者校外的就业指导专家对特殊困难大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包括简历制作和修改,面试技巧的传授等,帮助特殊困难大学生尽快落实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这样全程化、分类式的精准就业指导体系,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困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功就业。

4.精准帮扶,促进特殊困难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检验就业帮扶成效的有效途径就是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反馈,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就业帮扶,做好特殊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高校有必要构建基于特殊困难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平台。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对录用的特殊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评价,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定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促进特殊困难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另一方面,关注特殊困难学生对个人工作的满意度和就职单位的满意度,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中的长远发展和晋升,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不足,为后续的精准就业指导提供实践依据,帮助特殊困难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总之,特殊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需要依靠高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还有赖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名艳,张阳.论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9年8月下:61-65.

[2] 施佳,万妍.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22:203.

作者简介:潘庆(1982),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2020年特殊困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项目《识别-瞄准-指导-帮扶——特殊困难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四维一体”模式探索》和商务英语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就业
“精准帮扶”打造区域优质学前教育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