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14 03:47邢末崔兰英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

邢末 崔兰英

摘要:社会不断进步,也逐步提高所需人才的标准,为响应国家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号召,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本篇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几点讨论。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最终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各类体育人才的,当社会进步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体育教育专业也要进行适应社会的变革,比如应用型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已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是体育教育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时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应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以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为例,体育教育专业在应用型改革的路上刚刚起步,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模块急需扩充和提高,比如经济方面,外语方面等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专注本专业知识学习,较少涉猎其他知识,知识单一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用人岗位需求。目前,相关社会岗位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储备丰富体育知识,还要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现阶段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技术水平基本达标,但是在实务部门工作的大部分学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独立承担重要事务和处理相关事务。用人单位普遍反馈体教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系列问题将严重阻碍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全面发展。近年来,体育类培训班,体育类夏令营,体育类研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体育教育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新兴领域知识,所以作为应用型转变的确是非常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应用型人才转变是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創新教学思路,着力构建全新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为例,最新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与训练、竞赛管理、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面向内蒙古、服务呼伦贝尔,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中学体育教学、教育教学管理、体育教练员、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毕业要求中提出: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在本专业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裁判、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学科基础、前沿和特色,尤其是新兴的运动项目技能等。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合作共事,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在这些文字描述中已经清楚地看出人才培养的倾向性,比如明显的职业性倾向,所以教学内容要求、实践环节安排与教学方法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职业要求,在校期间做好学生思想准备工作,储备其专业知识,锻炼其职业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具备优势。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应明确培养目标,高校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倾向应符合学校办学特色,旨在培养有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教人才,要从专业特点出发,识别多元化體育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同时体教专业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即教学内容应体现培养学生专业加特长的知识结构、创新加实践的能力结构。明确培养内容,构建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创新培养内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科学设计体教专业学科布局,加强学科融合性,形成培养特色,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提升综合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为体教专业创造完备的培养条件、教学条件、学习条件,充分满足一线教学需求,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突破“专业”的限制,合理设计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宽度,教学中更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把书本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校园之外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各种培训机构,夏令营基地联合共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并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内部文化环境,为实现教学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支持。有效的利用假期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行情非常有利,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掌握程度,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调整方向,还可以让实习提前,让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仍有时间在校园里调整学习方向继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肖威,肖博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2] 李拥军.关于国内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和思考[J].才智. 2014(11)

[3] 林树华.从课程设置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青年. 2013(22)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课标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