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發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思政元素
在2016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可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已成为高校所有课程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该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思政”是一种先进的课程观,它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为课程的同向发力指明了方向。在此理念提出之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育人的总体目标模糊,独自为战,合力效应没有得到显现。
本文试图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本身特点以及本校专业特点,初步探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充分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明确大学目标、人生目标,解决大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就业观。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顺利走上职业岗位的同时,拥有正确的“三观”,使其未来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价值。同时为其他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经验、启发。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特指某一门思政课程,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有机结合,通过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效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课程思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教育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的重要保障,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深入认知自我、有效树立目标、激发个人潜能、促成自我实现。教育部在下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通过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实现以下目标:通过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了解,充分认知自我、唤醒生涯意识,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学会生涯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激发个人发挥潜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紧跟时代,注重理想信念融入,将课程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进行全面自我认知的同时,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有效培养学生优良卓越的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道路上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
一般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通常围绕“为了学生毕业更好的就业”的目标,就业问题通常被当作首要的问题,更侧重的是对就业知识与技巧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重视的是运用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率,就业率成了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不断传授学生求职面试的小技巧来提升学生求职成功率和就业率和。往往不重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虽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如火如荼地在全社会、全教育行业宣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理想还是有一定差距。在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普遍比较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但一般都是将大学生就业和能否适应工作岗位作为教学工作重心。对大学生的人 生观、道德观、理想信念的教育指导较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单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传统思政课堂,两者未能真正结合到一起,未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未起到用思想指引行动的目的,未能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用。
(三)授课教师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不是学校的主干课程,授课教师属“临时拼凑”的比较多,且流动性较强,能在职业规划相关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很少。因此,授课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是一脉相承的。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就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手段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但很可惜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无法无法利用先进的 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无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融入思想元素,教学的成效就大打折扣了。
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有效途径探析
(一)修改、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第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近现代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所走的革命之路,激发爱国热情。加深对当代社情、国情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国家、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所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第二,上好大学生入校职业生涯第一课。大学生从高中刚迈入大学,人生还处于迷茫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要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择业观,并且能够根据岗位需求、自身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的职业生涯目标,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为接下来即将开启的整个大学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
第三,开设好实践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课程。如采访同行业领域优秀校友、知名专家,在实际采访中明白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也可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对自己进行自我定位,
认识到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回校后,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职业分享,在学生分享中,教师总结,并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切实体会到获取真理的那份甘甜,思政教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首先,帮助大学生找准定位,正确认识自己。 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可贬低自己。帮助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
其次,高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或者实践中教育他们“做人”和“做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再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要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做好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疏通工作, 让学生在适当的就业压力下积极寻找工作,让他们树立在工作中可以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理念。
(三)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要深入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职资源,寻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开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通过价值引领,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1) 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2)自我探索:兴趣、性格、 能力、价值观;(3)探索外部世界;(4)生涯决策; (5)求职行动;(6)评估反馈等。如何挖掘这些教学环节中思政教育元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去挖掘?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得知。例如,在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这一教学模块中,融合科学精神,强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例举港珠澳大桥等建筑行业的新进展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自我探索: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这个教学模块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兴趣;在探索外部世界这一教学模块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团队协作意识融入其中,可以通过观看学习女排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在生涯决策和求职行动教学模块中可以结合岗位需求、学生各自的状况,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厚望,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学习、明德修身的好品质。
(四)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应该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的主要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选择的案例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保持一致。例如,可以把“工匠精神”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严谨负责、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课堂外,走进相关企业,从专业观的角度,利用典型案例,调动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正确引导学生以榜样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指南针,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
还可采用分小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交换自己的想法,开阔视野。也可采用头脑风暴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用国家层面的实践教学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案例,以此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带领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人物访谈,了解什么是职业;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创新教学技术,将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社会热点、时事热点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引领中“领舞”
的作用,每一名教师站好各自的讲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深入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思政观念深入人心。
(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
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性别、专业、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合理安排指导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测评,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自身,以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未来职场上主动发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平时,注意积累指导资料,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开展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赛促教,以点带面,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制定自身素质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有目的地建立个人能力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習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海燕,对自主择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1).
[3]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6) .
[4] 华玲.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规划中的作用[J].职教坛,2013(11).
[5]彭上.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J].企业家天地, 2012(08) .
[6]罗辉武,游少华.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兰 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
作者简介:陈丽萍(1982-5)女,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研究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诊改视域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标准研究》(项目编号:XJK18BZY0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