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一、课堂导入:
在君王自以为是地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黑暗时代,在臣子们高呼万岁顶礼膜拜的愚昧时代,孟子金刚怒目振聋发聩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道照耀千古的思想精神光芒,横扫天下诸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为贵》这篇课文。
二、走进课文:
(一)阅读第一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譯并感悟大意。
学生积累:
1.是故得呼丘民而为天子;2.则变置;3.粢盛既洁;4.祭祀以时
学生明确:
1.因此 赢得了庶民就做;2.改变、替换,即重新确立 ;3. 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按时。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略
梳理整合:
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论证:诸侯国的国君危社稷,则变置;祭祀以时却旱干水溢,则变置(君可新立,社稷也可新立,惟独民不可变置)
思想:民本思想(对百姓的重视,即民为贵)
结论:得呼丘民而为天子(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阅读第二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并感悟大意。
学生积累:
1.汤放桀;2.有诸;3.于传有之;4.贼仁者、贼义者;5.一夫。
学生明确:1.流放;2.有这件事(兼词);3.在传记,在书册;4.贼害;5.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略
梳理整合:
齐宣王:汤放桀,武王伐纣 臣弑其君(人臣流放讨伐杀害国君)(对儒家君臣之伦的否定)
孟 子:夏桀、殷纣为贼、残、一夫 商汤、周武王诛灭的是贼、残、一夫(不存在弑君的问题,没有违背君臣之伦)
结论:残害仁和义的国君就应该诛灭,即诛灭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是正确的、合理的。(国君怎样做才不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呢?实施仁政,以老百姓为根本,即民本思想)
(三)阅读第三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并感悟大意。
学生积累:
1.得天下有道;2.所欲与之聚之;3.尔也;4.民之归仁也;5.兽之走圹也;6.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7.苟为不畜;8.其何能淑?
学生明确:
1.办法;2.所想要的给他们积聚它;3.如此,这样;4.归附有仁德的国君;5.兽跑向旷野;6.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8.假如、如果,同蓄积聚。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略
梳理整合:
失天下的原因 失去百姓(民心);施行暴政(比喻论证)
得天下的原因 得其民(民心) ;施行仁政(所欲与之聚之)
联系现实社会 今之君好暴政,欲称王(比喻)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平时不饯行仁政、不积累仁德,终身都有丧失天下的隐忧和耻辱)
结论 要长期坚持施行仁政才能称霸天下
(四)阅读第四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并感悟大意。
学生积累:
1.孰与之;2.谆谆然命之呼;3.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4.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5.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7.夫然后之中国;8.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学生明确:
1.给,授予;2.耐心、恳切的样子;3.拿、用,行动和事情;4.显露,接受;6.朝拜,到,的,到;7.这样以后,古今异义指国都;8.天看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天听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略
梳理整合:
问题1.孟子认为舜的天下是谁给的?(实质上谁给的?)
明确:天子没有权力将天下授予谁,他只有推荐权,只有上天和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实质上老百姓给的,所谓的天意既民意.
问题2.舜得天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明确: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问题3.孟子用舜得天下的事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问题4.舜是怎样登上天子之位的?
明确:一是相尧二十又八年(恪守君臣之伦),二是尧崩后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奉行礼乐禅让)。
舜是“以行与事”饯行“仁爱和礼让”,这种“行与事”天视之,民视之,民听之。
万章:君权天子授(禅让)
孟子:君权天授(民授)
条件: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品德:君臣之伦(仁爱和礼让)
行为:行与事(天视天听)
(五)阅读第五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并感悟大意。
梳理整合:治理(赢得)天下不仅要有仁政,而且还要有教化(得民的重要手段是对百姓进行教化)。
三、走出课文
饯行仁义的行动比鼓吹仁义的言语更能深入人心,使仁义礼智深入人心的教化比良好但令人敬畏的政治更能赢得民心。请你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