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成 张丽芳
摘要:采用问卷星对我国七大行政区48所高校的1 359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对授课的满意率较高(人数占比58.8%),就业信心较强(人数占比47.6%),课程设置合理性较高(人数占比44.1%);整体英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多数学生面临从一般向高级水平突破的瓶颈问题;英语学习习惯亟需改善,如投入英语听力练习的时间和阅读原著的数量明显偏低;创新项目数量少且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同类别的高校对授课满意的原因认知不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高校从高到低的类别基本一致。同时,根据艾瑞深2015高校排行榜(前700)手动调查全国31个省415所高校外国语学院官网的学科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英语学科点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整体实力呈现出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隆起,华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逐步缓降甚至凹陷的分布现状。
关键词:英语学科; 地区分布; 特点;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H 3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0)03-0267-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3.012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final report of a survey,in which 1 359 English majors from 48 universities of the seven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on the platform of Wenjuanxing.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58.8%) and confidence in employment(47.6%) are higher,and the percentage of satisfaction with course program(44.1%) is also comparatively high.However,as a whole the percentage of “good” for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s not so satisfactory,many of the subject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how to improve from the “average” level to the “good” level.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nglish majors learning habits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for instance,they need spend more English listening and reading original books in English.The number of innovative projects offered to the English majors and their initiative to join are not satisfying.Th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y have different reasons why they are satisfied with teaching,the percentage of being satisfyed with courses curriculum is basically in positive proportion with the type hierarchy of university.Meanwhile,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number of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programs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nglish in this paper) was also manually completed by visiting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Colleges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415 universities in 31 provinces based on the Airuishen Chinese University Rank 2015(first 700).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programs remains umeven,the general tendency is that East China,North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re on the top respectively,while South China,Southwest China,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are on the gradual bottom of the statistic table.
Keywords:English disciplin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urvey study
改革開放4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外语专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表现在外语专业学科点布局更广更全面。”[1]在“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基于这一需求,有必要了解我国外语学科的分布现状和特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进而推动外语学科发展。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本文主要调查了外国语言文学(0502)一级学科下的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以下简称英语学科)的分布及特点。学科的定义目前是见仁见智,一般认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知识体系,另一种是围绕知识体系建立的组织。学术性和组织性是大学学科的两重属性。学科往往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实体组织并不断增强,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专业是学科赖以维系的知识体系,也是知识产出的基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学、科研、学位点、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都是反映学科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包括英语学科地区分布和学科特点两大部分,下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一)我国英语学科地区分布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全国七大行政区415所不同层次高校外语学院官网的调查,我们得到全国英语学科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地区分布数据(截至2017年5月,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华东地区除了“211高校”这一指标排名第二外,其他指标均位居第一,特别是与英语学科有关的各层次学科点数量在全国七大行政区中均位居第一,英语学科实力最强。华北地区在“211高校”这一指标上,位居第一;在985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一级、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五个指标均位居第二,但在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专业硕士点方面均低于华东、华中地区,位居第三。华北地区与英语学科有关的高层次学科点数量在全国七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英语学科实力强。
依据表1前700强、985高校、211高校三个维度,可见我国综合高等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与英语学科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并不一致。西北地区与英语学科密切相关的指标、数量均最少,位居全国第七位,数量差距大,故西北地区英语学科实力最弱。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七大行政区的英语学科点地域分布不平衡。整体分布趋势是华东地区英语学科实力最强,位居第一,华北地区第二,华中地区第三,以上三个地区的博士后流動站、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都超过全国10%以上。华南地区第四,西南和东北地区接近,位居第五和第六位,西北地区最弱,位居第七位。这四个地区的博士后流动站、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占比都在全国的10%以下。整体来看,我国英语学科的地区分布呈现出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隆起,华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凹陷的不平衡现状。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全国英语学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西北地区英语学科实力明显落后的现状。
(二)我国英语学科特点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我国英语学科的特点也呈现出能力发展不均衡、乐观与不满意并存、一般状态比例大、拔尖比例小的特点。
调查的英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口语、对外口语交流能力、阅读速度、写作能力、翻译能力五个方面。口语调查结果为:好(24.3%)、一般(55.2%)、不好(20.5%)。对外口语交流能力调查结果为:流利(22.2%)、一般(55.4%)、困难(22.4%)。英语阅读速度调查结果为:快(22.5%)、一般(57.2%)、慢(20.3%)。英语写作能力调查结果为:强(21.3%)、一般(63.8%)、差(14.9%)。英汉翻译能力调查结果为:强(20.0%)、一般(64.5%)、差(15.5%)。2013年,韩玉环、魏旻调查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状况,结果显示听力“最差”的占64.36%,口语“最差”的占59.77%,83.91%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对外交际能力[21]。这一结论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一致。李旭东、李灏(2004)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也显示,“说”是最薄弱环节(53.5%),“听”次之(38.7%)[22]。
本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有一半以上(55.2%~64.5%)的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整体不太理想,面临着如何从“一般”水平迈向“高级”水平的瓶颈问题。正如张炳阳(2007)指出:一方面,一般水平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另
一方面,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严重缺乏[2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研考级拼命做练习,或为了找工作考各种证书,忽略英语交际能力的真正发展。二是“四多四少”造成的:语言输入多,语言输出少;课本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多,具体应用少;课堂环境多,母语环境少。因此对于许多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来说,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仍是长期的第一要务。
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为:每周7天从不练习听力的占23.9%,每周练习1~2天的占44.1%,3~4天的占20.9%,5~6天的占6.9%,7天的占4.1%。关于听力练习,每次练习听力30分钟以内的占45.9%,30~60分钟的占20.2%,1~2小时的占6.6%,2小时以上的占3.4%。每周从不练习听力的比例高达23.9%,练习听力60分钟以内的为66.1%。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生认为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困难的部分原因。调查结果也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阅读的英语原著在2本以下,超过80%的学生所阅读的英语原著在5本以下,数量明显偏低。李旭东、李灏(2004)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学习英语“30分钟左右”的占29.5%,“大于一小时”的仅占9.9%,“没有英语学习计划,想起就翻一翻书”的占22%[22]。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林格伦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习惯占30%[24]。英语学习习惯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应试教育,学生迫于考试和考证压力才去学习;二是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自己练习听力和阅读原著慢速低效,难以坚持;三是部分高校不具备足够的英语自主学习条件,如人机对话和图书资源不足等,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兴趣、方法和资源利用上引导并监督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从依赖型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授课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满意(58.8%)、一般(34.4%)、不满意(6.8%)。学生对授课满意的原因(多选)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教师的学术能力强(61.3%)、课堂的趣味性强(46.1%)、先进多元的教学方法(44.2%)、理论联系实际(44.1%)以及课堂气氛活跃(40.9%)。
表2的交叉分析显示,985且211高校对授课满意原因“教师整体学术能力较强”的比例最高(63.27%),211、一本、二本高校也是这个原因占比最高。三本院校对授课满意原因比例最高(59.29%)的是“具有趣味性”。“课堂氛围活跃”对于985且211(40%)、211(33.71%)和一本院校(38.55%)都是占比最低的原因。不同类别的高校对授课满意的原因在认知上有差异。
而学生对授课不满意的原因(多选)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54%)、课堂气氛不活跃(43.6%)、教学过于学术(42.2%)、理论不能结合实践(28.8%)以及学术能力不足(22.2%)。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学生对授课质量表示满意。這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开展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自上而下重视教学质量的结果。2006年全国首批47所学校英语本科专业率先实施评估,此后每年分别有100所左右的英语专业本科院校接受评估[25]。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参评院校的教学质量和英语专业的发展,引起了所有相关院校对办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当然,这些发展也与教师资格的规范化管理、师资力量的提升以及广大教师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如今,各种科技信息手段竞争激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课本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利用现代科技和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如慕课、TED演讲、语料库等丰富课程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提倡知识,避免信息;提倡参与交流,避免单一输灌;提倡能动创新,避免机械守旧。因此,外语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既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又不能过于学术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调查结果为:满意(44.1%)、一般(45.4%)、不满意(10.5%)。课程设置满意的原因(多选)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有专业针对性(59.4%)、课程设置全面合理(45.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8.7%)、符合就业市场需求(35.3%)、教材新颖且与时俱进(27.1%)。
表3的交叉分析显示,985且211高校课程设置“很满意”比例最高(12.24%),三本最低(5.71%);“很满意”和“满意”相加,211高校比例最高(47.94%),其次为985且211高校(46.93%),三本最低(35%);课程设置“不满意”比例最高的为二本院校(11.6%),其次为三本院校(9.29%);“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相加,比例最高的还是二本院校(12.7%),其次为三本院校(11.43%)。所以,课程设置满意度与高校的层次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
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多选)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缺乏创新(49.0%)、缺乏针对性(39.5%)、理论脱离实践(39.2%)、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35.9%)、教材老套陈旧(33.3%)。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首要考量指标是专业针对性,而不合理的首要原因是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就业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专业针对性可以保证人才的专业性和就业竞争力,这是其成为首要考量指标的重要原因。教育部2006年开始的本科专业评估除五个一级指标外,还包括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论文。这对促进高校贴近市场需求实施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也是学生满意的首要原因。不同类型的高校创新课程设置的方式多元,视情况而定。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加强技能型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增开应用方向(相关专业)课程如法律、商务、金融、外贸、新闻等。
创新项目参与调查结果为:较多(26.8%)、一般(50.0%)、较少(20.1%)、没有(3.1%)。参与创新项目积极性调查结果为:较高(35.3%)、一般(49.4%)、较低(15.3%)。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创新项目并愿意积极参与。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自从黄源深指出外语专业师生的“思辨缺乏症”[26]以来,此观点得到了外语界多数学者的赞同。孙有中指出:“遗憾的是,近10年过去了,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思辨能力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27]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战略主题之一就是“坚持能力为重”,特别是创新能力。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呼唤英语教学的开拓创新,社会也期盼更多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所以,要进一步加大英语学科创新研究项目的数量,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英语学习氛围方面调查结果为:浓厚(41.8%)、一般(47.0%)、差(11.2%)。英语学术氛围调查结果为:浓厚(39.4%)、一般(50.4%)、差(10.2%)。这一调查结果可能与一二本高校的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以及学科实力,特别是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关。学术氛围体现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包括学术制度和学术活动,属于必不可少的创新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能力,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要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如学术沙龙、专家报告、国际会议等,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加强校企联合。
英语竞赛方面调查结果为:较多(48.2%)、一般(40.4%)、少(11.4%)。英语竞赛获奖方面调查结果为:较多(45.2%)、一般(44.9%)、少(9.9%)。进入21世纪,外研社和外教社举办的各种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对提高我国师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学水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我国各类各级活跃的英语赛事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和学习氛围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这些英语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已经成为我国英语学习生态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英语就业信心方面调查结果为:有信心(47.6%)、一般(42.3%)、没有信心(10.1%)。英语就业指导方面调查结果为:满意(38.2%)、一般(50.8%)、不满意(11%)。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信心,占比最高。周红霞、楼世洲的研究[28]显示,英语专业位于各专业就业信心指数等级的A级(就业信心指数为65.09),在调查的60个专业中排名第9,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英语专业工具性强,属于文科中可塑性较强的专业,这些原因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信心。但只有三成多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满意,所以要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要建立健全学生生涯规划机制,及早进行生涯规划,加强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
五、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英语学科点分布严重不平衡,地区差异大。虽然有三方面的优势,如授课满意度高、就业信心强、课程设置合理性较高,但同时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学生的整体交际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创新能力不强等。不同类别的高校对授课满意的原因认知不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高校层次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综上,国家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英语学科的平衡发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注重学科的多元化和应用性,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3):170-175.
[2] CLARK B R.On Higher Education:Selected Writings,1956-2006[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
[3] CHRISTIE F,MATON K.Disciplinarity: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M].London:Continuum,2011.
[4] DUNCAN D.Writer,reader,student,teacher:a critic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J].English in Australia,2017,52(1):57-65.
[5] MISHRA V.Once we were a discipline:stray thoughts on English[J].Australian Literary Studies,2013,28(1-2):63-74.
[6] KNIGHTS B.English on its borders[C]∥GILDEA N,GOODWYN H,KITCHING M,et al.English Studies: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Past,Present,and Future.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5.
[7] SIT H W.Inclus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scipline-based English Studies[M].Singapore:Springer,2017.
[8] 田建國.高校学科建设如何走出新路[N].光明日报,2015-07-28(013).
[9] 范捷平,李媛.论柏林模式与外语学科改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4-26.
[10] 顾伟勤,梅德明.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谈上外国际公务员实验班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外语界,2008(5):70-74.
[11] 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8(2):4-11.
[12] 姜秋霞.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的生态语境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外语,2012(6):4-10.
[13] 王宁.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大有作为[J].中国外语,2013,10(2):1,11-12.
[14] 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