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类访谈综述:2009—2018

2020-12-14 03:46殷海红
关键词:访谈严谨性翻译

殷海红

摘要:自2007年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启动以来,与翻译相关的学术活动日渐频繁,翻译类访谈也日益增多。通过梳理“中国知网”2009至2018年十年间所刊发的翻译类访谈,并按照国籍、民族身份、学术领域等对访谈对象进行归类,指出不同时期访谈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学术严谨性的视角,针对如何合理运用访谈更好地解决翻译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从访谈过程、访谈论文格式、访谈论文著作权等方面规范翻译类访谈研究;2)结合深度质性访谈进行深入的翻译学研究。

关键词:翻译; 访谈; 特征; 严谨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0)03-0215-05

Abstract:From the year of 2009 to 2018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journal interviews about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e increasing trend.Bas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this essay tries to classify the journal interviews about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year of 2009 to 2018 according to nationalities or academic interest of the interviewees,and then analyze their characteri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Two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improving the scholar rigorous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journal interview articles:First,the form of journal interviews should be standardized.Second,the method of deep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uld be adopted.

Keywords:translation; interview; character; rigorousness; proposals

自21世纪初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7年我国启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这对翻译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截至2017年,我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对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翻译研究、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翻译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逐渐增多的国内外翻译学术会议、讲座等为青年学者、教师提供了更多与专家或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访谈形式记录交流的重要内容并将其整理、发表,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学术影响。访谈作为一种学术文体,具有简洁性、时效性和前瞻性特征,但人们对访谈的原创性、学术规范性以及严谨性始终存在质疑,对质疑背后的原因却鲜有人探讨和研究。

本文以“中国知网”2009年至2018年翻译类访谈论文为基础,梳理其发展变化过程,总结不同阶段的成果及其特点和规律,指出访谈在转录、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规范性和原创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访谈文体规范、访谈目的、多元化方式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访谈进行翻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一、国内翻译类访谈的进展状况:2009—2018

通过对2009至2018年翻译类访谈论文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翻译类访谈从数量、类别、专业性和丰富性等方面均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首先从数量上看,2009、2012、2013、2016年分别发表2篇,2010、2011年分别为4篇,2014年5篇,2015年9篇、2018年7篇,2017年达到峰值10篇。这十年访谈类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一)翻译类访谈的“尝试”(2009—2011)

首先,这一阶段访谈论文的数量较少,每年有2~4篇。其次,访谈的对象构成趋于单一化,2009年发表2篇,其访谈对象均为外籍作家、翻译家或汉学家,如:黄德先对英国著名文化翻译派领军人物苏珊·巴斯奈特女士的访谈;朱琳等对美国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教授的访谈。

2010至2011年,每年的论文数量增加至4篇。访谈对象除了对英国爱丁堡大學教授伊恩·梅森、国际翻译学院联合会主席Hannelore Lee-Jahnke(日内瓦大学教授)等外籍专家的访谈外,还有潘华凌对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的访谈、李玲对“两会”中从事蒙古、藏、彝、壮等翻译工作的7位民族翻译专家的访谈。总体来看,这一阶段访谈数量相对较少,访谈对象逐渐从外籍专家转向国内著名学者。

(二)翻译类访谈的“发展”(2012—2015)

2012至2018年,访谈论文数量从12篇增至18篇,访谈对象更加多样化,打破了英语语言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的单一结构,对其他语种的翻译专家如俄罗斯沃斯克列辛斯基、我国法语翻译家许均等,维吾尔语翻译家曲伯庆等的访谈。此外,访谈对象还包含了国际组织资深译员Anne Lafeber、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外籍翻译家马克·本德尔、著名的外籍汉学家葛浩文以及我国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等人。

同时,访谈对象转向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比如对视听翻译研究领域的英国知名学者Jorge Diaz Cintas的访谈。访谈的视角趋于多样化,如从欧洲高校翻译人才多元化培养方式视角,对国际翻译院校联盟主席Frank Peeters的访谈;从社会学角度对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的访谈;从语言服务的现状与困境的视角对来自翻译协会、版权贸易基地、语言服务传播公司的三位专家的访谈等。

基于多对象、多次交流的深度访谈目前在我国仍较为少见,虽然这类访谈难度更大,但从学术性上来讲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深度访谈对访谈技巧提出更高要求,访谈者须对访谈法有科学的认识,访谈前需做充足的准备,包括对访谈对象信息的全面掌握以及在访谈问答技巧、经验、访谈设备、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才能通过访谈最大化地获得关键性的、客观性的信息。

(四)访谈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

从近十年的访谈来看,我国学者主要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访谈的结果以对话形式直观地呈现给读者,访谈传达的主要信息、观点往往不够明朗,很难看出研究者通过访谈想要传达怎样的学术信息。访谈性学术论文以简单整理并还原对话为特征,力求以生动、直接的方式呈现被访者的话语和观点。但访谈类论文从整体谋篇来看,存在缺少逻辑性和系统性归纳等问题,往往提供大量碎片化信息,这正是访谈类论文学术价值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翻译类访谈在大纲设计、访谈过程、转录和论文格式等方面均缺少一定的规范性。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看,访谈常被视为质性研究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多次半开放性访谈或开放性访谈收集资料,再将这些资料整理应用于具体研究中。相对而言,我国仅有少部分学者将访谈作为辅助方法进行质性研究,近十年知网访谈论文中仅有5篇采用这种方法,占总数比例约11%。其中,2篇关于翻译教学的是《对英语专业学生小组电子翻译作业的在线访谈研究》《西班牙语本科口译教学新探——基于北京六所高校的调查和访谈》,另3篇关于译者能力、翻译行为研究和翻译家思想研究。例如,孟祥春[11]将葛浩文演讲内容与访谈结合,并参照访谈对象的翻译实践,最后将葛浩文的基本思想归纳为:译者之“用”,即译者价值;译者之“道”,即翻译的方法论;译者之“质”,即翻译的认识论;译者之“我”,即译者的自我认知与定位。总之,不同于直接还原、罗列对话的访谈论文,而是以访谈为基础,同时结合其他方法研究译者思想和观点,该文在逻辑性、学术严谨性上更胜一筹,更具借鉴价值。

三、翻译类访谈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基于对“中国知网”近十年发表的翻译类访谈论文的研究,本文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并试图提出以下个人思考与见解。

(一)访谈论文的呈现形式缺少规范性

根据本文对45篇访谈论文统计结果可知,文末附有参考文献的访谈大约有10篇,附有注释的约7篇。关于完整的访谈论文是否须包含摘要、引言、訪谈对象介绍,访谈对象简介应该置于引文还是摘要部分等问题尚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此外,部分论文对访谈工作的分工、转录、翻译等做了注明,如《拿出“最好的中国”——朱振武访谈闵福德》[12]一文对访谈时间、地点都做了清楚的说明,并注明访谈语言为英语,译者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研究生陈菲,但多数访谈并无相关信息介绍。关于访谈论文署名,部分将访谈对象作为第一作者,多数将访谈者作为第一作者,而访谈转录工作者、翻译者普遍未注明或提及,这些往往涉及论文版权或原创性等问题。另有部分访谈无摘要、访谈对象简介、参考文献以及注释等信息,如孟祥春[4]的《我只能是我自己——葛浩文访谈》,除译者简介外,摘要、参考文献、注释、致谢等信息均无。

关于访谈类论文到底需不需要进行章节划分,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所统计的访谈论文中,有清晰章节划分的访谈约有8篇,而进行章节或主题划分对转录访谈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时甚至会打乱原访谈的时间先后顺序,但从访谈呈现的结果来看往往更清晰。显然,主题和板块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访谈类论文的学术传播力。就目前翻译类访谈而言,这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规范性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和探讨,不断提升其学术严谨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在翻译学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实现其学术价值。

(二)论文缺乏明晰的研究目的

访谈论文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多数研究者在访谈前对访谈对象的成就、著作等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准备工作,访谈问题往往围绕着访谈者,而不是研究者的疑惑或问题。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访谈论文中,以陈琳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访谈》为例,访谈主要围绕《苏菲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体裁问题、在欧洲诸国的译介与发行、作家的环保思想等提出了多个问题,但读者很难从中看出访谈者的视角和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好的访谈从题目到问题都设定了特定视角,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问围绕某一方面的系列问题,即访谈者带着问题或困惑进行访谈,可参阅以下几篇访谈:《挣脱理性桎梏,回归人文关怀——美国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教授访谈》《译者形象的重构——伊恩·梅森访谈》《翻译的使命与翻译学科建设——许均教授访谈》。

(三)部分访谈缺少时效性

一般而言,访谈类论文应更注重时效性。访谈者在制作访谈大纲时尽可能关注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对距今久远的作品、理论、观点或问题可尽量缩小比例。比如访谈《视听翻译教学:过去、现在和未来——Jorge Diaz-Cintas教授访谈》,对这一比例的安排相对合理,主要集中于目前英国视听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而在黄德先[13]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苏珊·巴斯奈特访谈》中,访谈者多次提及苏珊在15年甚至20年前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访谈者不得不反复重申,那只是当时的观点。另外,访谈论文需要在访谈后及时对访谈资料做出整理并着手发表工作,大多访谈中的观点和问题只有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有效性,但一些访谈者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比如,《〈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的访谈时间是2014年,而发表时间是2017年,在这篇访谈发表时,被访谈者已经过世,虽然这篇访谈未必会完全失去时效性,但对访谈类论文的时效性问题还是应该引起注意。

(四)可参考性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访谈研究

对于访谈论文的格式,可尝试对其进行规范化。可尝试对同一种刊物中刊发的访谈进行规范化要求,比如摘要、引言、访谈时间、地点、转录者、翻译者的注明以及对参考文献、注释、致谢等信息的完整性要求。半開放型访谈须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应制定完整的访谈大纲,访谈对象尽可能聚焦某一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从而提升访谈的有效性。总之,访谈者需要了解访谈法的相关知识,包括在访谈前接受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有助于提高访谈的有效性。

2.关注深度质性访谈

访谈作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被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普遍采用,西方学者针对质性研究中的访谈发表了一系列代表性的著作,如《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质性研究访谈》等,国内的著作有《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质性研究概论》等。在翻译学研究中,对单个或多个访谈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访谈,将访谈作为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用以辅助翻译研究,将有助于翻译类访谈提高其学术严谨性,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束语

翻译类访谈以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与翻译家、汉学家、翻译教学者等进行面对面交流,在第一时间获取真实的一手材料,将翻译学领域权威专家的思想、理论、观点等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访谈类学术论文在学术交流、引导学科发展趋向等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和优势,其中常常包含了普通文献中无法查阅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笔者通过对翻译类近十年访谈论文的分析,探寻我国翻译类访谈的发展轨迹及特征,并针从规范性、学术严谨性等方面总结问题并提出个人观点。由于仅限于知网中近十年的翻译类访谈,难免有疏漏,所提出的部分问题和观点不乏偏颇,但本文意在通过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访谈促进翻译学术与研究的发展,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从而不断提高翻译访谈类论文的学术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71-75.

[2] 吕周聚,藤井省三.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辑刊,2017(3):149-154.

[3] 张义宏.《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J].东方翻译,2017(3):44-48.

[4] 孟祥春.“我只能是我自己”——葛浩文访谈[J].东方翻译,2014(3):46-49.

[5] 张娟,熊兵.视听翻译教学:过去、现在和未来——Jorge Diaz-Cintas教授访谈[J].上海翻译,2018(3):89-93.

[6] 黄德先.译者形象的重建——伊恩·梅森访谈[J].东方翻译,2010(1):47-51,75.

[7] 马晶晶,穆雷.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翻译的实践和探索——马克·本德尔教授访谈录[J].东方翻译,2017(5):47-51,67.

[8] 张静,袁晓艳.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林少华、任东升教授访谈[J].东方翻译,2012(1):37-43.

[9] 潘华凌.筚路蓝缕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45-149.

[10] 赵文静,胡海珠.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建构研究——访谈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J].中国翻译,2015,36(1):67-70.

[11] 孟祥春.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中国翻译,2014,35(3):72-77.

[12] 朱振武,闵福德,陈菲.拿出“最好的中国”——朱振武访谈闵福德[J].东方翻译,2017(1):50-56.

[13] 苏珊·巴斯奈特,黄德先.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苏珊·巴斯奈特访谈[J].中国比较文学,2009(2):15-22.

(编辑:朱渭波)

猜你喜欢
访谈严谨性翻译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学数学教学应兼顾严谨性与量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