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点,得到了全国各个高等学府的快速响应以及积极落实,并尝试以大学生红色社团为客观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了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含义及特点优势,并研究了其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所起到了作用,最后分析了红色社团发展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需要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大学生红色社团全面宣传并弘扬先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中国社会发展核心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足、持久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正视大学生红色社团,理解其定义与内涵,并分析其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并及时发现社团管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提高发展效果。
一、大学生红色社团
大学生红色社团指的是高校学生理论学习型的社团称呼,社团核心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主流思想政治观念保持一致,因此得名为红色社团。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且得到了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红色社团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以及理论自觉是社团发展的持续动力,同时也是其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手。另外,大学生红色社团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坚定的政治性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并且兼具教育和实践功能,其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很好的作用和优势。
二、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一)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提供优良平台
大学生红色社团作为高等教育的衍生组织,是一些具有相同意愿和兴趣的学生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引导下,组成的自发性团体,兼具马克思主义接受者以及传播者双重身份地位,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提供了优良平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来源不确定、信息内容真实与否不确定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多元价值造成了一定的“辐射性”影响,会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1]。在此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整体的教育价值和功效都大打折扣,去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不相符,急需做出有效转变。大学生红色社团是学生资源参加的集体组织,并且由学生自治,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教师不会过度参与,只会在必要时刻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教育,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比较契合,可以将诸如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互动式教育等多中教育形式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平台,加快发展速度、深化发展内涵,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序发展,获得良好发展效果。
(二)有效观察并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红色社团是学生根据相同志向和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民间社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缘优势和地缘优势,可以帮助相关教师通过社团活动和社团发展现状,真实、客观、及时地去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政治立场以及价值观取向等,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进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完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任务。现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和创新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与质量都不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遇到了瓶颈,所以发展大学生红色社团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灵活性以及多样性,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我教育性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三)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红色社团作为自发组织的理论社团,主要任务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可以将具有高政治热情、理论功底扎实的大学生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接班人,将其培养成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青年强则国强,只有做好青年教育才能保持国家持续发展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大学生社团拥有多种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根据标准差异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兴趣爱好型、学术研究型以及社会公益型等,其中兴趣爱好型占据主要地位,而大学生红色社团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团组织,发展十分迅猛,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喜爱,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等学府先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学小组以及社团组织,社团成员数量逐年增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2]。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全新时代的诉求,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实现,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语言和品质的中国化发展过程,可以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素养形成,大学生红色社团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
(四)是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桥梁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高等学府是培养优秀人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主要阵地,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红色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自主組织性,是大学生群体自发组织,可以更好的与社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解决社会问题与处理人际关系上,成为了高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桥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高高校大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的作用。另外,实践性作为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发展根基,可以将社团的理论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思想品质等外化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高校内部和社会中搭建其互相促进以及互相干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出红色社团的活动意义,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向在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弘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并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理论交流活动,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亲身走入社会、走进社区等,积极宣传并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定自我信念,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局部带动整体,由个体带动群体,逐步实现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形成互补
我国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理论课教学和思想宣传两方面。因此,在我国现有的素质教育体系下,要想加快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也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方面入手,优化教育流程,丰富教育内容,从而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所以,大学生红色社团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找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提高大学生红色社团活动参与积极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形成有效互补,发挥出大学生红色社团的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3]。大学生红色社团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之一,在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信心的照顾,将大学生蓬勃的朝气和渴望知识的强烈意愿凸显出来,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红色社团的认同感,端正其对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态度,从而积极参与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中,发挥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优势和年龄优势,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大学生红色社团发展问题及策略
虽然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现阶段依然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大学生红色社团因为具有政治规范性以及民间自主性双重特点,所以其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在社会民间的认可度并不高,而且其在民间就有比较强的倾向性,官方给予的指导不足。再加上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提供的指导也不持续,都影响了大学生红色社团的健康发展,使得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降低。针对以上問题,各高校需要立足于实际,从红色社团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对大学生红色社团的重视,加强指导,联合社会多部门、多组织形成合力,给予大学生红色社团持续指导。高校要不断扩展社团活动范围,延伸实践活动,开拓网络学习与活动空间,进而促进大学生红色社团有序发展,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优良平台、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接班人、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但是,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急需各高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角度,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积极探寻发展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有效路径,提高其功能作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利,丁灵芝.发挥”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J].求知导刊,2017(30):15-17.
[2] 吴荣生.”红色”社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再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144-147.
[3] 刘艳霞,吕卓超,阎立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红色文化路径探究——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06):46-48.
[4] 曹志平,于炜辉.治理视阈下创新高校红色社团建设路径探析——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黑河学刊,2018(001):89-90,93.
作者简介:高艺航(1993- ),女,河南漯河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