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雨妍
余秋雨的《山河之書》以山河为表,以文化为里;一个个似陌生而又亲切的人或物,慢慢地走近我,和我招手,同我作揖,向我诉说……
我喜欢余秋雨笔下描述的岜沙苗寨,西江苗寨美丽的女孩们,模样平静如水,于这普天之下最洁净的山岚间吐出一口气,自言自语一句:“我本是树。”那里的村民不仅对自然物崇拜如神,而且与山川树木之间全然一体的想法和做法有着惊人的生命哲学。
我还跟随余秋雨到一个民族或是那些历史人物身边,看看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东坡也是有着几分偏爱的,好几篇文章所写的都是他的流放地,每篇中又自然有着他的篇幅。“乌台诗案”后,他历经孤独,苦寂无聊,独处于流放地,不断地思考、创作,于是作品渐渐地回归了空灵与纯粹,走向成熟;此外,还有心灵手巧的黄道婆从海南带回中原的纺织工艺,以及宋氏三姐妹对故乡的眷恋;古朴苏州的典雅高贵,美丽杭州的诗情画意……文化就贵在这一种与环境的关联吧。
只有真正走过山河、热爱山河的人,笔下才能流淌出这气壮山河的描写这一方文化山河的《山河之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余秋雨老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路就是书,山河也是书;山河默默无闻,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有那一沙一石、一草一木。
(指导教师:朱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