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时代,传播中国形象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汉语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密不可分。国际汉语教材是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重要媒介,肩负着向汉语学习者输出正面中国形象的重任。在汉语国际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文章基于对当前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考察,借鉴中国人物形象设计的相关研究,探究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材 中国形象 人物自塑 话语建构
一.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研究现状
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已成为对外汉语界学术研究的热点,总体上从以下几种视角:第一,从教材结构的编排上,分析教材在塑造中国形象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赵宇佩(2016)选取了肖立主编的《中国概况教程》,郭鹏、程龙、姜西良主编的《中国概况》,张海林主编的《当代中国》三本具有研究代表性的国际汉语国情教材作为分析对象,从印刷与图表对比,中英文、提示对比,练习与扩展对比等方面分析了教材样本中国形象的编排和塑造方式。第二,从中国形象元素的选取上,探究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元素的设计思路。王英心(2019)通过对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中的中国形象元素的类别、分布、数量、频次等进行量化分析,并为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元素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黄丽(2017)选用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的《中文》作为研究样本,将文本内容细化为价值取向、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地理形象和民族形象,分析了其建构中国形象的成功与不足。第三,从中外经典语言教材对比入手,考查其所体现的国家形象,为国际汉语教材在编写方面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李园园(2019)选取经典的国际汉语系列教材《博雅汉语》(《博雅汉语·中级加速篇》)和经典的英语教材《新概念英语》(《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作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形象维度和国家形象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教材中的国家形象话语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国际汉语教材如何呈现中国形象提出了思考。
中国形象研究是一项需要跨学科、多维度进行的系统工程。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是国际汉语教材的重要一环。挖掘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价值,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下发掘人物形象设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具有导向性,是中国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努力的一部分。如何在国际汉语教材中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深刻、准确、全面地展现中国人的形象特征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以国际汉语教材为研究分析对象,探究如何对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分析国际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的设计,探讨如何在教材中进行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形象。
二.重视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原因
国际汉语教材所反映的中国形象是学习者认识中国的窗口。但是,国际汉语教材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内教材的叙述方式,要重视把握和研究外国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增强中国形象对外宣传的效力。话语即人物,即话语建构与人物自塑密不可分,一脉贯通。话语要跟特定的人物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要和话语前后贯穿、密切关联。国际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也反映了教材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
1.教材的载体
国际汉语教材向学习者传递语言知识、呈现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就是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的得以呈现也需要语料的选择和场景的设置。个性鲜明而又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设计,配上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话语呈现,不仅能够增加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情感。因此,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是国际汉语教材的基石,是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互动时间长和加工程度深的优势帮助学习者对文本里的中国人、中国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
国际汉语教学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和认识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国际汉语教材作为重要媒介,不同于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可以通过包括服饰、容貌、表情、言他举止等在内的人物形象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价值观念、文化特色等,以和平、“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推中国文化、展示中国面貌、彰显中国形象。
3.增加教材文本的故事性
新时代,国际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的设计与话语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已逐渐采用姓名明确和国籍中国的人物角色。具体的人物形象配以特定的话语风格,增加了教材文本的故事性,不仅能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使教材对学习者有吸引力,也能增加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三.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设计原则
1.人物形象多元化
教材对于人物形象标准似乎存在一定的共识,但事实上,反差性的人物角色形象设计更能让学习者记忆深刻。以《中文听说读写》为例,以故事主角身份出场的王朋和张天明,在发型、脸型、服饰、甚至眉毛等外形设计上均符合绝大多数中国年轻大学生的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林雪梅的头发是干练的红色短发,与高中生王红的黑色直发、四十岁常老师的黑色卷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编者对于人物形象多元化的重视,并没有采用印象中的中国人一贯黑发的设定,也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形象增添了时尚的元素。此外,教材又赋予了张天明在美华裔的身份,语料文本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物形象特点。在Level 2第十课中,由于张天明的父母希望他能回到他们的家乡南京看看,而张天明也恰好想带女朋友丽莎到中国走一走,在设计与讨论旅行线路时,明显看出张天明即使在美国出生长大,但一直在学习中文,对中国的地理十分了解,也说明了张天明的父母十分重视对他的中国文化教育。这些设定使得张天明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人物性格多元化
鲜明的人物性格设计可以使教材独具特色,是其他角色无法替代的。而相对于平淡、无特点的人物性格设计,其实是在浪费教材的资源。《新实用汉语汉语课本》中,陆雨平作为一名26岁的男性记者,善于结交朋友,乐于助人,喜欢问别人问题,突显了自身的职业特点。由于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见多识广,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强,展现了中国男青年的职业素养。女大学生王小云待人热情、性格开朗、直率、孝顺,在第四十课中,她认为丈夫应该与妻子共同照顾孩子、分担家务,展示了一个新时代追求男女平等的独立女性形象。书法家张教授,待人友善,文人气息浓厚,为人谦虚,经常让留学生给他多提意见。编者在人物性格多样化的设计上值得借鉴。
3.人物语言多元化
语料是一本语言教材核心要素。教材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角色会表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行为、习惯,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人物角色间的话题讨论要有趣多样,话语不能纯粹为了联系语法或功能,脱离现实,而是要有当代中国社会的新信息。如《中文听说读写》Level 2第三课中,对于服务员的“您要饭吗?”林雪梅用“我们不‘要饭,我们要四碗米饭。”这种幽默又不失礼貌的方式给予了回应,不仅活跃了氛围,也吸引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展示了中国词汇文化的趣味之处。
4.为语言教学服务
不同人物形象的设计与话语表达能够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丰富、立体,与内容单调、活动静止的相比,更容易使学习者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人脑中获得的信息记忆得更加牢固。而这些为语言学习服务的宗旨是不能改变的。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对教材及汉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形象思维活动,吸引注意力,巩固记忆,使学习者在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中国形象的人物自塑与话语建构的设计建议
1.兼顾针对性和趣味性
国际汉语教材中设计的人物及话语要适合学习者的自然特点、社会特点,满足语言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首先,要考虑教材中的人物是否与学习者的年龄阶段相匹配,例如成人的教材中设计过多的卡通形象、儿童教材中的话语表达成人化,这都会使教材失去针对性。其次,要考虑教材使用的环境。在目的语环境中,中国人物的数量和话语可根据需求灵活安排,但如果是非目的语环境中,在适当考虑中国人物形象多样的同时,也不宜过多,否则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最后,教材中所有针对性的人物和话语设计都是为了使学习者与教材产生共鸣,提升教材的趣味性。
2.兼顾知识性和交际性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教学是汉语教学的第一位,因此,国际汉语教材应以语言功能与结构、相关文化知识为预设框架,通过人物角色间的话题讨论,为学习者展现有趣多样的中国人物形象,同时要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马大为去黄山旅游时初遇一个小伙子,彼此之间并不熟悉,而小伙子却询问马大为的年龄、职业、是否结婚、有无打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在处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冲突问题时,教材并没有采取回避的策略,而是借宋华之口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喜欢问这些问题。这既帮助提高了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也使其深刻准确地了解了类似的中国人物形象,不产生强烈的抵触与反感心理,从而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
3.兼顾多样性和真实性
近年来,国际汉语教材中虽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但是国籍、职业、年龄上都较为单一,这也直接导致了话语风格的固化。因此,编者在职业身份设计上,要从各行各业中获取灵感并塑造角色,退休后帮助子女照顾孙子的奶奶、爱跳广场舞的大妈、学业压力巨大但为梦想而刻苦努力的高中生、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春节火车上归乡心切的农民工等都是当代真实中国人的缩影,这样的人物与话语设计能帮助学习者更有广度和深度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国情。
在角色多样化的同时,国际汉语教材也应力求角色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人物角色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说出合适得体的话语。但教材中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角色对于编者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可以以虚拟的普通人为主、真实的社会精英人物为辅。
4.兼顾关联性和系统性
人物角色之间、话语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十分重要。教材中应围绕某一主线展开,人物的出场顺序设计要采用主要角色保持连贯、稳定,次要角色 “随进随出”,其他角色围绕主要角色展开或插入的做法。这样能够确保人物角色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系统性。国际汉语教材的核心功能是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在教材人物角色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教材内容更好的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关系、故事场景和话语表达合理匹配,更能帮助学习者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准确地了解中国人物形象特点。此外,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会使学习者对人物角色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成为汉语学习的动力因素之一。
5.兼顾全面性和典型性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方言和文化传统具有多样性。国际汉语教材想要向学习者塑造更加真实的中国人物和话语形象,就要在全面性上加以考虑。如增加职业的多样性,尽可能使学习者了解到中国的各行各业;适当加入方言用语的表达,让学习者感知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中国人物和外国人物共存共现,并设置文化冲突。这样每一个人物角色都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语言特征,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学习者的注意力。
6.兼顧时代性和传承性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在发生着改变。国际汉语教材在保持汉语作为语言教学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人物形象与话语风格要具有时代性,要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新特点、新气息和新风貌。
《新实用汉语课本》中靠种蔬菜发家致富的王小云舅舅,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王小云母亲,经常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中各种难题的宋华,他们体现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因此,在设计中国人物形象与话语时,既要考虑时代发展与变迁所带来的形象变化,也要注重传承性。这样的国际汉语教材不仅能使学习者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传承、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还可以让学习者更加贴近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社会。
五.结语
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人物自塑和话语建构在国际汉语传播承担中国形象塑造重任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中覆盖和涉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和话语表达是对外了解中国、认知现代中国、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同时,可以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兴趣、探寻中国的好奇心,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对中国产生肯定和认同,传播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黄丽.对外汉语教材《中文》里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李园园.中英经典语言教材中的国家形象对比研究---以《博雅汉语》和《新概念英语》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王英心.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元素研究---以两套通用型教材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赵宇佩.对外汉语国情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基金: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对外汉语‘中国形象的传播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dkt2019-027.
(作者介绍:于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教师,研究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