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娴娴
摘 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当下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教师就字教字,鲜少关注识字的趣味性与统整性,识字教学模式较为古板而单一。文章着眼于识字的情境化教学,结合平日教学实践与听课所得,通过借助图画、语言、动作三大模板,从具象、深化、活化三个层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情境识字;图画具象;语言深化;动作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3-0186-02
识字作为写字的起点,阅读的前提,写作的基础,历来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二学段应累计认识2500个生字。识字量占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总识字量的71.4%,可见识字在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而时下的识字教学,容易走入为“识”而教的囹圄。教师就字教字,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来达到生字的巩固与记忆。即使到了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也大多是定位为扫除阅读障碍而存在,鲜少关注识字的趣味性与中国汉字特有的“音、形、义合一”的统整性。再加上中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持续不长久,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觉性的东西。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快速发展,喜欢体验思维的成就感,这也对教师有趣、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1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情境,《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情景,境地。教学情境,百度百科的释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所谓的情境识字,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创设的与生字相关的情景或是情感氛围中进行识字的一个过程。
识字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引进生字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将生字的音、形、义融为一体进行学习,达到润物无声、教学无痕的最佳境界。小学中低年级课堂情境识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借助图画,具象识字体验
小学课本里的插图画质优良,画风精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十分契合小学儿童的思维特点。教学生字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在图境中认识生字,记忆生字,往往更为直观,学生印象也更为深刻。
例如,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书包》,需要认识的生字有“书、包、尺、作、业、本、笔、刀”等字,课文配上的插图就有书包、尺子、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色彩鲜明的图片。教学时,借助该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然后在学生的讲述中,将图片和相对应的文字顺势粘贴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进行认读。紧接着,教师可以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将图片和文字打乱,请学生上来“找朋友”——将图片和相对应的文字放置在一起并全班带读。在游戏中,建立图片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增加生字与学生的见面率,进行生字的巩固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准备相应的生字词卡,出示课文中的插图。通过比赛,看谁能将词语卡最快地贴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便可获得带读一次词语的机会。这样借助图画识字,图文并茂,鲜明的色彩易于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冲击,加深学生的记忆。而这样习得的生字,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与其意思直接关联的存在。
名词性的词语,借助图境进行生字教学是一把利器,一些比较抽象的字,如果能有机地结合图境,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二年级的《回声》一课,需要认识的“圈、纹、碰、返”四个生字都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如果放到插图中进行识记则是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问学生:“你看到什么?”波纹、圆圈顺势带出并引导教学识记。接着,再次巩固生字并因利势导:“你们知道波纹如果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到了河对岸会怎么样吗?”然后引入相关语句——波纹碰到河对岸,就会一圈一圈地返回来。并在插图上贴出“碰、返”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图画进行识字教学,适应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易于引导学生在图境中将生字具象化并自主构建生字的识字体系。
二、借助语言,深化识字体验
生字教学中,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目的是让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茂盛。在教学中,利用教师如珠的妙语、入情入境的語言营造适当的情境,创设相应的情感氛围,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生字、巩固生词、积累语言的良方。
人教版四年级《麦哨》一文中有这样几个生字新词:和、应、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教学时,利用“呜卟、呜卟、呜——”这个麦哨的声响,创设乡村玩麦哨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以上生字新词,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我们也来玩玩麦哨,怎么样?”学生当然群情激奋。“我如果吹‘呜卟、呜卟、呜——,那你们会怎么吹?”学生各自兴奋地吹起来。教师顺势导学:“我站在田地里,你站在小河边,我们中间隔着看不见,你会怎么和我玩麦哨?”于是,教师吹起或快或慢各种节奏的麦哨,学生也跟着回应起或快或慢节奏相对应的麦哨。此时此刻,教师稍加一点拨:“哦,我吹,你跟着吹,这就叫——”学生了然于心,脱口而出:“你呼我应”。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并引导朗读识记。接下去,再以这樣“吹麦哨”的情境进行学习,“和、应、此起彼落、柔美”等识字任务在吹麦哨的情境中一一落实。
再如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急、烦、闷等,教师也可以适当描述相应的生活情境,再以“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来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生字的学习。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硬塞知识的方法常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那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利用语言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完美地避开“以字教字”旧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相应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易于使学生将字的“音、形、义”统整进行学习。自主学习生字,自我构建识字体系,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识字生字,而提高学习生字的效率。
三、借助动作,活化识字体验
心理学告诉人们,每个人在学习方式上各有特点。例如有人擅长识记,有人在音乐中进行学习效率更高,有人则喜欢动一动,以此来进行学习。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教师们是否也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识记生字呢?
记得在一次厦门市小学语文阅读展示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纸船与风筝》。在引导学生进行生字学习时,教师充分创设识字情境,特别是动作演示“飘”“漂”两个字,取得了理解的教学效果。
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也就是文本中小熊和小松鼠生活的那座山、那条河。然后许多生字的教学的都借由着这幅图展开。当教到“漂”与“飘”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生字时,教师出示一个漂亮的小风筝和一艘精致的纸船,问:“谁想让小船和风筝漂(飘)起来?”学生争先恐后。教师请了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学生先把小船放在情境图的水里一边漂动一边说:“小船漂啊漂。”教师伺机加上几笔水花,并随即出示生字“漂”,说:“哦,在水里漂,有水,所以这个生字朋友带来了三点水。”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飘”字。学生在动一动,演一演的过程中,自主学会了这两个生字。
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小结:“水上漂的是带个三点水的;在天上飘,有风啊,所以带着风字旁。来,全班同学用手当纸船和风筝,一起漂(飘)起来。”于是,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读相应语句,学生带着动作拿着字卡演示着“漂”与“飘”。简简单单的两个动作,使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这都得益于教师创设的这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情境。
而对于易错的形近字,笔者还尝试过“小手比起来”的游戏,就是利用手指的“1、2、3……”代表不同的生字进行选字填空的游戏活动。例如,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在教学“清、晴、睛、请、情”等5个形近字时,学生初读识记完生字后,笔者说:“形近字,真难办?我常混淆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齐对:“形近字,是难办,小手比划帮你忙。”接着,课件出示“眼()、()坐、()水、()天、感()”等5个词。教师问:“眼什么?”学生用手指“3”代表进行选字填空的抢答……这样的游戏式、比赛式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全员参与,使教师更快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更使静态的课堂活动化,使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化在《小学低年级教学识字策略研究》一文中,罗列出了识字的十大法,其中第四法就是动作演示法。的确,在识字的学习中,针对动作性的词语,适当地引入动作演示,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部分动手欲强的学生的需求,也使得一些汉字学习顺手拈来,效果奇佳。
记得长江师范学院李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识字方法及教学策略》中指出:“情境识字的优点是,结合现实生活场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精神处于放松状态,可以有效识字;情境识字有体验过程,理解深刻;儿童主动参与识字,利于互动、生成。”的确,情境识字最大的好处是将音、形、义在一定程度上高度、无缝整合,避免了学生对生字字型的生硬识记。再加上情境识字的生动有趣、以动识字,切实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的兴趣,确保了学生生字学习的效率。针对不同类型的生字开展不同的生字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建构自己的生字体系,达到识字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李侠.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识字方法及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5).
[4]王化.小学低年级教学识字策略研究[D].
[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