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扎实识写

2020-12-14 07:22孙雁秋吴忠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字写字课文

孙雁秋 吴忠豪

执教:孙雁秋

点评:吴忠豪

【课文简析】

《秋天》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小散文。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可借助拼音读文、识字,但还不够熟练;认识了大约80个字,会写17个字,有了一点点识字和写字的基础。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文中“一”有变调,“会儿”要读成儿化音,“了”读轻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

2.会写“了、子、人、大”4个字。

3.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的变调及课文中的儿化音。背诵课文。

4.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评】一年级学生入校不久,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有个适应过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习这篇课文要认识10个生字、3个偏旁,会写4个字,加上要读懂、读熟课文,还要背诵课文,完成这些任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负担其实已经不轻了,因此不宜再添加其他内容了。孙老师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读课文、背诵课文,没有把读好“一”的变调及课文中的儿化音列入教学重点,这是合适的。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读好课文,认识10个生字,练习写“了”字。

【教学准备】田字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起生活经验,找准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好!现在已是秋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秋天》,请伸出小手,跟着老师写课题。

【评】老师一笔一画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题目,为学生规范书写文字做示范。学生跟着书写,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识记生字“秋”的字形,还能感受老师认真书写的态度,对汉字运笔、占格也会有初步的印象。

生:(读课题)《秋天》。

师:说说你了解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生:秋天有点儿凉。

生:也有点儿热。

师:我们这里的秋天早晚很凉,不过这几天中午还是很热。你能把话说得再完整些吗?

生:秋天的中午还有点儿热。

师:秋天除了天气变凉了,特别是早晚的时候,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秋天的树叶黄了。

生:有的叶子红了。

师:谁能把他们两个人说的话合起来说,秋天的树叶有的……有的……

生:秋天的树叶有的黄了,有的红了。

师:同学们太棒了,不仅说出了秋天树叶颜色的变化,还描述了落叶的样子,真是善于观察,会表达。秋天还会有什么特点?

生:秋天花开了。

生:老师,他说的不对,春天才开花呢。

生:秋天就是有花开,我们小区的花就开着呢,我看见了。

师:春天里百花开,春天是花绽放的季节,但也有一些花秋天开,比如秋菊;还有的花在冬天开,比如梅花;还有一些花从春天开到秋天,所以大家最好说清楚秋天看到的是什么花开了。

生:秋天,地雷花开了。

师:加个“还”字,把“了”换成“着”,因为这种花春天就开了。

生:秋天,地雷花还开着。

【评】教师抓住契机进行点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规范说话的能力,让课堂有生成,学生有成长。

师:人们常说春华秋实,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你们一定发现了吧!能说说你们见到的情景吗?秋天的天空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秋天会下雨。

生:秋天下雨还刮风。

师:秋天下过雨后天气会更凉些,一场秋雨一场寒,你们能用心观察体会,谁还有发现?看看外面的天空,有什么感觉?

生:天很蓝很蓝。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天蓝蓝的。

生: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生:老师,没有白云。

师:是啊,今天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不过,有时候会飘着雪白的云朵。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你再说说吧。

生:有时天空蓝蓝的,没有一丝白云。有时蓝蓝的天空会飘着雪白的云朵。(在老师提示下完成)

师: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连起来?先说秋天大地的样子,再说说天空;也可以先说说天空,再说说大地,同桌互相说说。

【评】结合课题插进一个说话训练,“说说你了解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然后一层层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指导学生连起来说话,先说说秋天的大地,再说说天空;先自己说,同桌再互相说。尽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没有特意提出说话的目标,但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对秋天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很充分地体现了語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特点。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秋天天气凉了,下一场雨就更凉了。树叶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有的飘呀飘呀落下来。秋天还有许多水果成熟了,可好吃啦。秋天菊花开了,可漂亮了。秋天的天蓝蓝的。

师:同桌再这样互相说说。

师:秋天真好,你们描述的秋天更关。有很多人在写秋天,我们的课文是怎样写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的呢?快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评】这位同学说了一段话介绍秋天的五个特点,很了不起。用一句话说说秋天的一个特点不难,但连起来说一段话介绍秋天的几个特点,并没有那么容易,特别是对那些说话能力不强的学生。这里分层提出不同的说话要求“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连起来?先说秋天大地的样子,再说说天空;也可以先说说天空,再说说大地,同桌互相说说”,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课文是怎样写秋天的呢?

1.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也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相读读,互相帮帮。再一起读读。

3.指名读。根据学情先选读得好的,给读得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准备的时间,再让他们读。

4.教师范读。

5.全班齐读。

【评】初读课文环节安排了自读,同桌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五种形式,以训练学生朗读为主。时间不多,但学生至少读了六遍课文(包括听教师读和同桌读),真正是在让学生学习朗读,通过朗读,读懂课文,读熟课文。我特别欣赏的是教师没有将目光仅仅盯住读得好的学生,而是关注“给读得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准备的时间,再让他们读”,其问也没有过多的插话,而是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读课文。

三、读好文中的句子

出示如下两个有注音的句子,这两个句子中有9个要认的生字,第二个句子有“一”的变调,所以是学习的难点。

(1)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2)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前三个学生都读得很好,学生鼓掌。第四个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

师:木木,你领着子玉读。

师:再领读两遍。(生读)

师:子玉你试着读一遍。(子玉读)

师:进步很大1

2.读好“一”的变调。

师:把“一”及其读音标红,读读,发现有什么变化?

生:声调不一样,第一个读四声,第二个读二声,第三个读二声,第四个读一声。

师:这叫“一”的变调,这样读好听。

师:再读读第二句。

(自己读,小组读,同桌读,指名读,齐读)

3.去拼音,读句子。

师:去拼音读,能读好句子吗?

(学生“开火车”读)

【评】这个环节重点朗读课文中的两个句子。句子里含有9个生字,通过反复朗读,不断接触这些生字,由陌生到熟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降低识字的难度。第二个句子中含有“一”的变调,教师只是说“这样读好听”,不讲“一”的变调规律,对一年级小朋友确实不必讲过多的道理,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

四、读好文中的词语

文章读熟了,这些词语也会读了吧,出示词语。

一片片一群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树叶黄了

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

大雁南飞

(各种形式读,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汉字、积累语言,简单又高效,孩子也轻松愉快)

五、检测识字,重点巩固

生字从课文中跳出来,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跳出一个个生字,学生认读:

秋气

树叶片

大会个飞

师:你会用哪个字组词,给大家说说。

六、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师:生字都认识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尽量不看拼音,就看着汉字读。

(生全体读课文)

【评】先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然后再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和生字。由于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通过反复朗读熟悉了这些生字词语,理解了这些字词的意思,因此这个环节的字词教学达到了复习、巩固、强化记忆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字词教学的效率。最后再回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尽量不看拼音,就看着汉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指导思想,这是二十世纪优秀语文教师总结出的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这堂课上得到了发扬光大。

七、指导书写“了”字

师:读好了课文,还认识了10个字,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再来学写生字“了”。请同学们坐端正。要想写好字,就得仔细观察。(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了”字)

1.观察“了”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笔顺,课件演示。

2.师范写。

利用投影,将田字格放到满屏,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执笔、书写的过程。教师一边书写一边讲解。“了”第一笔横撇,要写在田字格的上半格,从左上半格中间起笔,慢慢行笔,过竖中线,顿笔向左下方轻轻撇出,撇到竖中线上,注意横撇的角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接着横撇的尖,在竖中线上起笔写第二笔弯钩,不要写得太弯,要长一些,再回到竖中线顿笔钩出。

学生在课本上描红两个,写一个。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二次指导。

师:请同学们放下笔,看大屏幕,看看这个同学书写的问题在哪里?

生:横撇的开口太大了。

生:横写得短了。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按这两位同学说的改一下就好看了,起笔再往左些,横撇的角度再小些。(用红笔修改)

师:再看看这位同学的书写。

生:弯钩太直了。

师:是的,要写得有些弧度。(用红色笔修改)

师:再看这个字(屏幕放到最大),弯钩的弧度太大啦,稍有弧度就行,钩也没回到竖中线上,这个字就歪了。(用红笔在学生写的字上修改)

学生再在本子上练习两遍。教师重点指导。

展示写得好的。

师:这节课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写好了“了”字,收获很大,你们很了不起,继续努力吧!

【评】写字指导环节很显教师的功力,可圈可点。一是指导细腻到位。第一步,仔细观察,看清生字的占位和笔顺;第二步,看教师范写,教师边写边讲解写好“了”字的要领;第三步,学生写字,描两个写一个;第四步,再利用屏幕二次指导,当场点评学生的写字问题,给予纠正;第五步,第二次写字并展示。二是前后设计两次写字指导。可以发现第二次写字指导比第一次指导更加有效,因为针对性强,学生有过写字的实践,更容易入脑。三是指导后再安排一次写字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矫正第一次书写时的问题,会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四是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巧妙,教师利用大屏幕投影,将生字的位置、笔顺及学生写字出现的问题展示得清清楚楚。运用现代化教學手段的优势明显,很难替代。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3个偏旁。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生字认读。

同桌读、开火车读,掌握不好的再拎出来,组词、分析。

【评】现在不少低年级教师上第二课时公开课时,往往忘记复习生字,以为第一课时生字已经教过了,学生回家也写过了,因此没有必要再去“炒冷饭”。孙老师的第二课时却是从复习生字开始的,这个复习环节太有必要了,因为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就是识得快但遗忘得也块。在学生将要遗忘还没遗忘之际进行复习,可以强化记忆,取得最佳识字效果。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认识偏旁

在生字上标红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告诉学生偏旁名称即可,不必多讲。

三、联想情景,背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渗透自然段的概念。

2.读背第一自然段。

听读课文,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文字描写的画面。

教师出示情景(课文插图)。学生看着画面及文字再读,试着背诵。

去掉文字后,学生看画面背诵课文。

3.读背第二自然段。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读课文,再看着图试着背课文,建立文字与事物的联系。

4.读背第三自然段。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树叶落了,大雁要到南方过冬去了。我们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现在就是秋天,再背背这段。

【评】课堂上花大把时间指导学生一段一段背诵课文,有必要吗?当然有。课后要求背诵,这又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第一次背诵,因此课堂上指导背诵很有必要,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态度不太认真的学生。孙老师指导背诵就是先看着画面和文字读,再去掉文字看着画面背,没有过多的设计指导花样,很朴实但很有效。如果最后花些时间让学生连起来背诵全文,再指名几个学生个别背诵,效果应该会更好。

四、练习说话

师:秋天关,作者的语言也美,你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眼中的秋天吗?

【评】第一课时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课文读熟背诵以后再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眼中的秋天,瞄准的是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迁移运用,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这样的表达练习,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语言的进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功,也会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积累并运用课文中高质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汉字:子、人、大。

在“了”的基础上指导写“子”,在“人”的基础上指导写“大”。

【总评】

低年级的语文怎样教?孙老师说:“就是读好文、读好句、读好词、说好话、识好字、写好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低年级语文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这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重点突出,非常扎实。孙老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以后再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节课一开始又安排了复习生字的环节,做到了省时高效。特别是写字指导,先后安排在两个课时的最后,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动笔写字的机会。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四个字做到了全覆盖,孙老师指导具体细致,非常到位。老师们仔细研读这两堂课的识字写字指导过程,一定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其次,重视朗读。朗读,不仅仅在于读懂课文,更在于语言经验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所谓语言经验,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等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包括词与语、词与句和句与句的组织等语言运用的策略,还包括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感。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内容,那么一篇课文读上两三遍基本就可以了,但是要积累语言经验并形成语感,就必须反复朗读,读得滚瓜烂熟,读到基本能脱口而出。第一节课的初读课文环节,孙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读、同桌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要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且读得有滋有味;后一个环节还引导学生朗读两个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接触生字,把音读准确。第二课时主要是指导课文背诵。课文熟读成诵了,课文中的语言才能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语言运用的经验才能有效地内化。所以,于永正老师认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保底工程”。他说:“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初读课文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这一点孙老师确实做得很好。

再次,两次说话练习的精心设计。第一次是出示课题以后引导学生“说说你了解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在教师层层引导下,学生说出秋天早晚的气温、秋天树叶的变化、秋天里的花朵、秋天的天空等。先引导学生一句句说话,再鼓励学生连起来说一段话,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孙老师设计的练习方式,先是每个学生自己说,再安排同桌互相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第二次说话练习的话题和第一次相同,不同的是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眼中的秋天,聚焦在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迁移运用上。学生的语言是“秋天有点儿凉”,“树叶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有的飘呀飘呀落下来”;课文中的语言是“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一比较就会发现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的差异,课文的语言更加简洁,更加明确,也更加优雅。语文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高质量的语言说话。这样的说话练习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当下不少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动了很多脑筋,添加了很多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比如,教学“人”字,出示甲骨文中“人”字形,教学“飞”字,出示“飞”字的古文字;用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样子,要求学生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有的老师还煞费苦心地用视频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播放大雁在天空飞翔时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样子,等等,备课时花费了很多精力。其实仔细想想,这些眼花缭乱的教学内容,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花样百出的教学手段,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少,但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无太大帮助,远不如把时间花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说话上。语文课应该返璞归真,上得简简单单,这样教师可以教得轻松,学生反而学得更加扎实。这堂课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融入了孙老师的大智慧,折射出一切以學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生字写字课文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学写字
斯诗私塾
端午节的来历
写字
背课文
写字大课堂
生字变身
包袱
我会写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