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30年来儿童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20-12-14 04:01孙悦李创斌谢清怡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聚类分析

孙悦 李创斌 谢清怡

摘 要 近30年来,我国研究者在儿童哲学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回顾先贤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开展中国特色儿童哲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儿童哲学研究经历了探索期、发展阶段、多元化高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在402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现状。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发展阶段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80

Abstract In the past 30 years,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made rich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e. Children's philosophy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 Based on 402 related documents, this study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in-depth analysis of China's children's philosophy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children's philosophy; development stage; cluster analysis

近三十多年兒童哲学在我国由最初的鲜为人知逐渐演变为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热点议题,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开始翻译国外先哲思想到深入探究、实践推广中国化本土化的儿童哲学,其发展势头还在不断攀升,回顾先贤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儿童哲学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1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中国知网中以儿童哲学为检索主题,有效论文数量402篇,检索时间为1987年1月到2019年12月。

本文借用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所研发的 Citespace分析工具,其专门用于可视化呈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核心主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软件可以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聚类等内容,可帮助我们整体了解中国儿童哲学近三十年研究进展。

1.2 研究过程

对402篇有效文献进行勾选,以Refworks导出,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质、量结合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对文献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其次是通过深入到文献内部,质性地分析中国儿童哲学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聚类分析。

2数据分析

2.1 研究历程

知网上共收集到论文402篇,2011年前发文数量每年都在20篇以下,2011年后呈快速发展趋势,尤其是2019年,发文数量达到86篇,可见近几年来儿童哲学成为研究热点,以下将儿童哲学发展划分为三阶段,探索、发展、高速发展阶段。

(1)1987-2001: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基本上都是介绍李普曼与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思想,张诗亚早在1989年介绍了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文中谈到李普曼的儿童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标新立异,他已经将其理念具体化为实际,设计了一系列从学前到高中可实行的教材及教师指导用书。刘晓东1991年发表《儿童哲学初探》,1995年系统阐述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在文章中提到马修斯通过收集大量具有哲学性质的儿童言论和轶事阐述自己的儿童哲学思想。从早期发文数量来看,刘晓东在儿童哲学探索阶段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是我国此领域的带头羊;1999年邓鹏系统阐述了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文中谈到李普曼研究儿童哲学的过程以及发表著作,并且谈到了我国儿童哲学发展历程:从《儿童哲学丛书》第一本著作的发表代表我国对儿童哲学的探索到19世纪下半年的缓慢发展再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1]

(2)2001-2016:发展阶段。2001年后,大多数学者不再单纯的介绍李普曼与马修斯的哲学思想,更多关注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展,也开始考虑儿童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注重儿童哲学的意义,出现高峰论坛对儿童哲学深入的剖析。张丽芳认为儿童哲学课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以启迪儿童智慧为目的的一门课程;重在培养儿童多角度思考、批判性辩证思维、反思性思考逻辑思维与认知的基本能力。其确立了儿童哲学讨论课的模式以及基本形式,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教材。[2]黄彬阐述了儿童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其认为儿童哲学教育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先哲的哲学思想进行讨论与剖析,进一步让儿童理解中国经典文献中的精华,将深奥晦涩的哲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 [3]2013年开展的儿童哲学国际会议以及2015年教育哲学高峰论坛的召开,从宏观方面对儿童哲学现状进行介绍以及提出未来发展步骤,显现出了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3)2016-2019年:高速发展阶段。2016年,儿童哲学发展进入短暂瓶颈期,汤广全提到儿童哲学推行区域范围较窄,推行学校单一,推行年龄段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小学幼儿园,初高中较少,也具体分析此现象原因,有我国哲学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推行动力不足,国家保障机制短缺等原因;[4]王敏提到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困境,课程师资缺乏,课程内容采取IPAC编写的教材,不符合我国幼儿年龄特点,教学方法太过于规整死板,多为教师单方面传授,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出路为从硬性引进到柔性引进。[5]虽然遇到困难,但是我国研究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思考儿童哲学新的出路,2017年儿童哲学话题呈爆发式增长,研究者将儿童哲学更好的融入各年龄段,出现《酷思熊》哲学童话全集书以及儿童哲学绘本;孙丽丽提出儿童哲学探究的戏剧游戏教学模式,设计了暖身、表演、探索、复演、拓展五个程序,从而把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有机统一,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王妤娜、刘艳等研究者关注儿童哲学与课程的融合渗透,将儿童哲学理念渗入课堂之中。

2.2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在402篇文献中总共出现了536个关键词,其中频次大于3的有25个,呈现频次为432次,占到总频次的80.6%。这些高频词汇中,前5为儿童哲学(235次)、儿童(31次)、李普曼(23次)、儿童哲学教育(22次)、哲学(16次)。其余的如语文教学、绘本等关键词也都高频出现。这一统计结果初步说明我国儿童哲学主要围绕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哲学课程,李普曼与马修斯儿童哲学观展开。这两位都是此领域的先锋者,有着关于儿童哲学的深刻见解,所以国内很多研究者都关注于两位研究者的哲学思想,大多数文章都是围绕二者哲学思想内涵以及启示展开,并且他们的指导下开展儿童哲学课程,将哲学思想融入课程之中,所以学科语文、绘本这些关键词出现频率也较高。

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聚类能够反映一个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研究关注度最高的5个聚类:高峰论坛、儿童、儿童哲学教育、哲学、马修斯,各关键词聚类的分布比较集中,说明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第一類是高峰论坛,我国曾多次开展儿童哲学相关会议,第三届回归儿童教育论坛中,从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展开,介绍了英国的P4C实践,并提出了中国儿童哲学发展的可能方向。2017年开展了首届儿童哲学与教育高峰论坛,会议中厘清了儿童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以及如何开展三方面的关键问题。2017年9月,第三届全国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高峰论坛从儿童哲学的视角研讨,进一步丰富对儿童经验、儿童思维学习的研究,论坛主题为儿童的经验、思维与有过程的教学。

第二类是儿童,任晋从哲学、教育学等视角谈到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认为培养儿童哲学家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促进儿童建构自我的完满人格、激发儿童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谢月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哲学就是儿童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的过程,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相互交往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儿童哲学具有生活与观念朴素、浪漫情怀幻想的特点。[6]袁洁认为儿童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然性和创造性四个维度,她认为儿童哲学能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

第三类是儿童哲学教育,有研究者从儿童哲学教育意义方面来谈,王梅认为开展哲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追求新兴事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大胆创作的冲动与动机。[7]庞学光认为儿童哲学教育能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训练儿童的哲学思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奠基儿童的幸福完美人生。[8]也有研究者把儿童哲学教育与学科结合起来研究:王妤娜从多模态教学理论着眼,探讨多模态教学对小学语文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赖艳梅认为应把儿童哲学教育研究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去探索儿童哲学教育的最佳实施路径。

第四类是哲学,尚油介绍了李普曼哲学思想,文中谈到李普曼儿童哲学的出发点是因为学生,他发现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并且缺少思考能力的辩证性。因此,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学习哲学进而通过哲学思想对人进行深化改造,即从儿童开始就进行全面优质的哲学教育,让人们在一开始就成为一个良好的思考者。[9]

第五类是马修斯,马修斯是儿童哲学的开创者及先锋人物,与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齐名,著有儿童哲学三部曲。他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强调儿童有他自己的哲学,我们应平等待之。有研究者系统阐述了马修斯儿童哲学内涵,刘晓东,他在其著作以及论文等中均提到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他从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儿童的哲学及童年哲学三角度诠释了儿童哲学的内涵。高振宇通过分析马修斯与李普曼的思想,对他们儿童哲学各自具有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李普曼认为哲学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专门的哲学教师把哲学这颗种子种进儿童的心里,他重视的是哲学对思维训练的启蒙;马修斯则主张儿童的哲学,重视儿童哲学方面的天赋,关注的是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也有研究者从马修斯儿童哲学观来谈对中国儿童哲学有何启示。

儿童哲学的中国化本土化,未来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有机配合。

参考文献

[1] 邓鹏.把哲学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李普曼及儿童哲学[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15-18.

[2] 张丽芳.儿童哲学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4(08):46-47.

[3] 黄彬,魏桂军.儿童哲学教育中国化进程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9):35-36.

[4] 汤广全.儿童哲学教育推广缓慢的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16(03):67-70.

[5] 王敏.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困境及出路[J].幼儿教育研究,2018(06):52-56.

[6] 谢月.浅谈儿童的哲学及其教育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9(06):20-21.

[7] 王梅.“儿童哲学”课程:照亮孩子的心灵[J].中小学管理,2015(06):57-59.

[8] 庞学光.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初探[J].教育研究,2013.34(10):10-17.

[9] 尚游.李普曼与马修斯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异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聚类分析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