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020-12-14 04:01张丽微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

张丽微

摘 要 “税收学原理”是财税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有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学生内在诉求无法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高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引入“问题导入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将热点新闻、税收新动态引入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进一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税收学原理”课程 应用型人才 “问题导入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55

Abstract "Principles of Taxation" is a core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re not only the ke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for applied students. Presently,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ve some teaching problems of this course, such as the inability of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internal demands and their low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oblem-introduction" method, by using hot and new taxation trends to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he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pplied students.

Keywords "Principles of Taxation "; applied talents; "problem-introduction" teaching

0 引言

當前多数高校将“税收学原理”作为财税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并将其定位为研究基础,因其内容主要涉及与税收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如:阐释税收基本概念与类型,介绍中国税收制度基本概况,研究政府课税依据和税收主要特征,提供判断税制优劣的标准,阐明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社会经济文化下税收效应的思路、方法和理论模型,系统论述主要税种的制度设计和中国税制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等等。①该课程作为“税法”“税务管理”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了解现有税收制度的前提条件,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现有税收制度,也关系到本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是系统掌握税收学专业课程的关键。

多数高校在开设税收相关课程中,认为税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税法”“税务管理”等教会学生“如何征税或纳税”以及“如何进行税务管理”的课程,而对其基础理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认为,只有真正地掌握税收原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只有牢牢把握“为什么要征(纳税)”—“征(纳)多少税”—“应该怎样征(纳)税”—“征(纳)税会产生什么影响”的逻辑主线,将税收概论、税收活动主体及其约束规则、税收原则、税收负担转嫁与归宿、税种设置与税制结构、税收的微、宏观经济效应等基本理论弄懂、学会,培养出完整的税收学术观,才能更好地学习“税法”等实践性更强的税收专业课程。

1 “税收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状态的现状

1.1 学生内在诉求无法实现,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此类专业课程内容多以基本理论为主,涉及较多专业术语,内容略显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需要基础学科理论作为基础,且需要两种或者多种理论的结合,因此难度较大。就“税收学原理”课程而言,同样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以税收学基本理论为主,且对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要求较高,因此,与其他税收类实践课程相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或研究兴趣不足,或者因无法将前期所学经济学基础与税收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程度不深,给学生造成本课程枯燥、难学的假象,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因此,即使学生存有提升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内在诉求,也往往由于以上原因的限制,导致实际中并不能实现提高其自身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的目的,进而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

1.2 传统教法向新式教法转变难度大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也及时抓住了机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教育亦正在由原来的以“教”为主逐步转向以“学”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虽有响应国家“超越传统教法”外在要求的号召,亦有“推崇新式教法”的尝试,如有部分高校推出了案例法、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式教法,但总体上仍处于转变之中,新式教学法更多地是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专业理论课程的突破并不大,部分采用新式教学法的效果也并不明显。因此,大部分高校在“税收学原理”等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仍延续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由于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当前“税收学原理”课程教学多偏重于对基本理论内容的讲解,而未将这些理论及时地与税收政策、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容“空洞化”的感觉,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深入掌握理论内容,更无法学以致用。该课程虽较少涉及实际操作,但也需要运用其税收学理论来判断现有税收制度的优劣,以及分析税收对微、宏观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倘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自然无法准确利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

1.3 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培养、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通过本科教学能否使学生具备这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实践中,“税收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目的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税收学基本理论,并运用基本理论指导后续“税法”等实践课程之外,其学习目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税收学术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该课程的开课时间来看,其开课时间一般会早于或同期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因此,学生在接触该课程之前,往往只接触过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还远未养成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惯性思维,针对课堂内容,不会发现问题或找出问题,只是被动接受、牢记所讲内容,即只会“听”问题,不会“想”问题,更不要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税收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2.1 引入“问题导入式”教学法

所谓“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其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展开专题教学,由师生共同完成“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梯度渐进目标,实现“提出问题、自学教材、反馈讲解、知识运用”四个重要步骤。该教学法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内在诉求,通过在课堂中选取问题或者以问题建立专题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兴趣,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反馈,完成重点内容的讲解和辅助内容的自学,从而实现对税收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因此,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满足学生这一课堂教学黄金规则,同時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如建立学生内在正确信念,帮助学生在一些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实践。②将“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引入“税收学原理”课程,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从过去的“惯性教学”转为“有效教学”“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实践的转变,塑造学生的学术思想和逻辑,以更好地将税收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将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2 将热点新闻、税收新动态引入教学及教材建设

“税收学原理”课程内容以税收基本理论为主,既可以作为判断现有税收制度优劣的标准,分析现有税收制度的经济影响,也为税收制度改革提供方向,因此,这些理论与税收制度改革热点直接相关,在课堂中应重视运用当前热点新闻、税收新动态来讲解税收理论知识,或者以热点新闻、税收新动态为专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生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使课程生活化,实现税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同时,也要将热点新闻、税收新动态引入教材,使《税收学原理》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并注意教材的及时更新。现有《税收学原理》教材中,整体数量不多且存在一定的滞后,部分教材虽有定期的更新、调整,但更新速度往往也较慢,这必然会导致课本内容与当下形势的部分脱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2.3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但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注重分阶段提高。首先,“税收学原理”内容涉及面广且变化不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热点新闻、税收新政策或实例,通过问题导入式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其次,通过课上反馈讲解、知识运用,锻炼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学生结合辅助自学教材,通过讨论方式,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就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新政策引发大量思考,熟练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税收制度的现实问题。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重要讲授者,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税收学术观,并及时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实现集编、导、演诸角色于一身,以完成较高水平的指导。

2.4 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教学质量不高无疑还与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密切相关。当前,由于课程时间安排和学生人数的限制,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仍多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虽然部分高校开始逐渐将一些实践性考核方式引入其中,但考核仍无法准确与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直接挂钩、对应。因此,现有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无法体现学生运用税收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为此,应通过增加如“就某些税收热点组织的讨论”或者“对某一税收问题、政策的专题分析”等更加完善的课程考核形式,将真正反映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标准引入其中,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能力提升情况,也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自身学习效果。

注释

① 杨斌.税收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

② 李伟哲.以“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为依托,构建思修课生态课堂研究[J].高教学刊,2015(9):3-6.

参考文献

[1] 财政学类教指委课题组.地方财经类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导向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1):48-53.

[2] 杨杨.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本科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61-162.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