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摘 要: 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建设新一代人民”和“兴国建邦”的责任,是我们党和人民教育者对新一代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中心问题。怎样才能完成人才培养和教育任务、达到国家的“新要求”呢?只有强调“以德养人”,推进课程思政實践才是实现这一教育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本文旨在研究“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改革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价值引领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导向,哲学和社会主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教育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各个学科力量和资源高度融合,充分发挥培育教育学生的作用,实现高度统一。“课程思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设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综合素养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科教学都能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念,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前行,是思想政治课程与高校教育共同发力的一个主要方法。
一、“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
“课程”是学生在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所谓“课程思政”主要是站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将课程作为依托,为学生打造出全程、全员的育人模式,让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行,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还需要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想道德,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学体系中每种专业都有显著的特色,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整合,需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引入经典案例、设置学习项目、开展探究课题等方式,寻找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的切入点,使得专业课程更具人文性,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课程”是教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人文精神设计与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课”相比,内涵更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与“思想政治课”不同,不属于高校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一门新的课程,一种新的思想政治观念。不仅包括思想政治课,还包括许多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植根于青少年学生并自觉嵌入实践指南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所以,“课程思政”其实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体现。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作用是育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大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具有整合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职业课程的关系,能够创造共同育人效果。因此,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思想政治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需要时间解决。
(三)“课程思政”改变了高校的育人模式,实现了同步创新。
“课程思政”改革就是高校教育与德育分离的研究与实践。现实中很多高校弱化思想政治工作,隐性压缩思想政治课课时,开课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经费不足,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差。“课程思政”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高等教育的价值源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课共同体现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特色的高校教育体系。同时“课程思政”具有政治上的相同性,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产生思想认同感,让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一起向同一个方向教导。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
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课程思政”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一棵“无根之树”,如果忽视顶层设计和整体课程规划,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同向而行的问题。
(一)改进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高校领导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省内高校的特色办法,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的位置。在管理教学方面,高校要对课程的实践方案、课程评价标准、课程选择进行管理,注重对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思考,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各门课程中起主要作用,要把思想政治课程和其他社会科学课程协同起来,利用规范化的管理办法科学地建设课程思政体系。
(二)创新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是“课程思政”,也是“大学之根在于德”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社会科学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结合实际,大力建设和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形成马克思主义教学教师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一体化、统一化、合作化的互动机制。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教师要把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正确使用马克思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课程培养中回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是决定“课程思政”质量的因素,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发挥“课程思政”结构的辐射和带头作用。在教学能力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使用专业标准化的备课要求,利用教学激励制度激励教育者,转变教学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借鉴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高校教师容易在政治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学科上忽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和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而这些恰恰是专业课程中必须的教学过程,提高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利于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学科之间合作教学,建立激励制度。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并不够紧密,甚至有些专业课程教师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专业教学中,忽视大学生文化涵养、政治意识、法律素养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课程思政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专业特色及优势在思政课程中得到展现;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合思政内容,极大地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有效互补的教育合作机制和理论教育与多学科教育的合作机制。专业教师要与思想政治教师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教材和资源的共享。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要搭建教师队伍建设、共享、互利的平台,为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创设多维的“课程思政”建筑平台,形成高校改革的内生动力。
三、“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思考
在“课程思政”改革道路上,可以看到保证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思想政治,因此,要建立“课程思政”运行与协同创新机制的长效机制,多总结改革道路上的经验,不断改进和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要以加强评价、推进理论建设、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创建共同育人机制为重点,真正构建“大思想政治”新模式。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科之间互动。
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理论有了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比较少,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上全球化趋势下,各种信息、言论、思想形态鱼目混杂,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课程思政,紧密围绕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主义,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感,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进而在提升我国社会建设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首先要明确学校党委的改革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应该确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增加社会科学方面的政治和专业指导,肯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课程是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需要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把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教育内容,将教研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单一的学科,要充分发挥此学科的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结合不同学科间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思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思想教育的新成果,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二)辩证看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鲜明的态度和方法引领学衡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们要加强对习近平同志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课,在课堂应以问题为导向,用生动的案例和方法回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在教材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要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学的教学取向和专业课“思想政治品位”。高校要立足实际,充分将爱国主义、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等融入课程,转变成学生最基础的价值追求。对应高校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课程中系统地塑造和巩固“渐进式德育之路”,全面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才关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深入、细致、完整、实用”,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话语交际的有效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死板说教的标签语。同时详细分析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集中学习,引导学生产生知识、情感、价值的共鸣。
(三)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学术评价体系是衡量学术质量的主要标准,高校要利用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教育成果,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总任务展开。教师专业设置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科学评价指标,突出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体现出综合课程的教育作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方法,推进试点,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课程的教育价值。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的专业基础、技术能力、思想认知、情感表达及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出发,开展多元化及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鼓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课程思政的相关实践性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及實践应用能力等,将思政知识全面应用到实践中。
(四)创新教学,构建育人新机制。
首先,利用教学实践,将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教学实践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利用创新中心、智库等一些合作团队,研发新的合作机制,改变研究模式,由单独的学科研究转换为跨学科合作。将素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的“学习、对话、实践、反思”培训模块融入专业教师课程体系,发挥专业教师的影响力,发挥教师是学生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带头人的作用。在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时,同其他部门协同合作,整合学术就业办公室和青联委员会,探索“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社会资源整合为“教育共同体”,功能互补、效益互补,实现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0-33.
[2]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3]滕跃民,许宇飞,方恩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化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7):1-5.
[4]唐芳云.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N].广西日报,2020-07-16(005).
[5]王莉.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路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107-110.
[6]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