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莉
摘 要: 当今社会,“微媒体”的应用已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引发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微媒体便捷、及时、强互动及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权产生影响。“微媒体”的话语情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不断强化,顺应“微媒体”情境建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成为“微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微媒体 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群体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向其宣传基本政治思想、强化思想政治意识,能够及时纠正他们在成长路上可能产生的偏差,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高尚的政治素养,有助于高校正常稳定和发展。那么,“微媒体”的流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建立有什么影响呢?当今网络已经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像即时通讯APP和互动式社交APP已经全面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尤其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交软件的信息交流更能吸引他们,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建立造成一定的压力。社交平台传播的各种知识、信息,是大學生学习的重要知识来源,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认知容易因为“微话语”被误导[1](125-127)。我国针对当前“微媒体”发展情况,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工作意见,顺应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潮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遵循国家政策、国情等大环境,又要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并掌握“微媒体”的特征,将“微媒体”融入实际学习中。
一、“微话语权”情境与高校思政教育
要想将“微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就要充分了解什么是“微媒体”,有什么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什么影响。对于“微媒体”的引入,高校要持有正确的态度,对成功形成“微话语权”而言是一项基本要求。
(一)微媒体放大了话语边界。
微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信息都能瞬间传播,只要有网络,拿出智能手机能随时发布和接收信息,每个人对新鲜事件的参与度都极高,都能发表观点和看法。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往课堂一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权及主动性。当引入微媒体进高校时,就会打破这种限制,一瞬间各种新信息出现在大学生面前,一些学生会对这些信息失去判断,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2](1-5)。
(二)微媒体更新了话语理念。
网络时代,微媒体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高校的教育话语理念需要跟上微媒体更新的脚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两个较大的改变:一方面,重视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全面覆盖性的,即一个教师同时将思想政治知识传递给所有听课的学生,忽视了不同学生的特性,没有针对性。微媒体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另一方面,信息传递不再是单向的。微媒体打破了之前的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因为使用微媒体交流的人没有任何限制,人们可以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地位年龄都可以参与进同一个话题,在交流时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三)微媒体深化了话语多元化。
由于微媒体的限制性较小,当处在这个环境时,我们得到的信息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文化是多元性,特别是价值观,因为个体身处的环境、受到的思政教育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当外界信息不断地被我们吸收后,认知范围逐步扩大。对于还在成长学习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期的他们虽然都已成年但是没有踏入社会亲身体验,在思想上仍然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成熟的三观,对外界的信息尚不能正确理性地判断分析[3](169-170)。当微媒体上出现新鲜特殊的东西时,一些大学生容易为了盲目跟风,影响成长方向。
(四)微媒体活跃了话语范式。
因为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同阶级的交流,很多网络新用语出现在微媒体中,例如“土豪”“我想静静”“你咋不上天呢”这些简单又有趣的用语在网络上十分受大众欢迎,甚至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的交流中,无形中活跃了话语的范式。大学生群体自然更是深受其影响,可以说这些用语的产生、传播有很大一部分也有他们的“功劳”,但对于有些网络词汇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非理性的价值观或某些讽刺含义,并没有深入思考。
二、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微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符合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特性。微媒体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高校在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问题。
(一)“一元话语权”权威解除。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比较传统,教育主导权一直掌握在高校手中,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上课,什么时期上什么课程,授课的方式等都由高校决定,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不多,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始终被限制。微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学生在话语上的限制,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新形式、新途径获得更多想要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能够平等自由地和不同阶级层次的人们交流想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选择、思考更加深入。相对于以往模式教育,学生的束缚减少,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如此,高校不再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教育者逐渐丧失在信息传递上的绝对话语权利[4](141-143)。
(二)“定时定量”模式乏力。
在以往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定时定量供应”。高校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形式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社会实习等,这种方式往往都是有特定时段的,课堂上课有时间规定,社会实践或实习不可能一直做下去,学生在不上课不实践的其余时间无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新微媒体就没有这种困扰,它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智能手机就能及时知晓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并随自己的意愿针对这些事件发表看法,参与事件的程度极高,这是高校欠缺的[5](86-87)。两者一对比,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连贯性就凸显了,都说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坚持,知识的记忆需要反复巩固,要想将正确的政治思想话语深入大学生的大脑,不间断的传输是很重要的。而且因为微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更有乐趣也更简单,大学生更愿意参与,微媒体上散布的信息更让大学生相信。
(三)“传道解惑”话语体系落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一般由严肃谨慎的教师进行思政教育。高校通常会制定一系列制度,管理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而且,思政教育形式一般较为简单,更注重的是学生传递知识信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往往较为活跃、个性特征迥异,以以往方式定时定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没有预期那么好。那么微媒体呢?我们能想到的是轻松、活泼、多样化,任何信息都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图画、视频或图文结合,有些还是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描绘新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颇有吸引力的。
(四)“意见领袖”红色话语匮乏。
意见领袖在网络时代普遍存在,这部分人士通常在网络社交平台较为活跃,并为他人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人们的想法通常受他们话语的影响,对公共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能够影响一些公共事件,引导它们的发展方向。如微博里的一些知名博主时常在公共事件发生的同时发表看法,他们本身的一些举动又会引起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改变。现今玩微博的大学生不占少数,他们对知名博主的关注度不小,有些是出于自身喜欢,有些是因为跟风,但多少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现在微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意见领袖”缺乏更多的红色话语,特别是发生的公共事件涉及相关价值观时,他们的实际话语权还是较弱,还不够受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还不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建立
微媒体正在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情境,同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微媒体这一新事物,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改革必须以时代发展为依据,结合微媒体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深刻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同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树立包容思维,科学评价“微话语”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在产生初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外界对其接受度相对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媒体的产生给其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挑战。一方面,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载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微媒体的优势所在,坦诚接受微媒体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好处,并善于发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取微媒体之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所用。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在话语重构上应该注重分析微媒体话语与大学生的关联性,掌握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程度、兴趣偏向及微媒体中的习惯用语在大学生“三观”培育和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6](17-21)。同时,还应该关注到,由于大学生尚處于身体和心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对微媒体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浅层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微博方面,大学生将微博作为表达心情、记录日常的占前两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运用微媒体关注的大多是自身情况,较少关注外界。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关注的重点是否会随着社会和个人成长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二)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建构“微话语”手段。
要使大学生对“微话语”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行为,需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构建专门性的微媒体机构,并且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人才对这一机构进行管理。这一机构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方案、建设平台、开展活动等;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搭建微媒体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关注外界转为关注自身,在此过程中,可以吸纳一些大学生,使其对微媒体拥有管理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指导。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媒体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微媒体话语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创造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新的微话语,使这些话语对大学生教育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微”互动,例如:通过校园公众号、微博、微信等途径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及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对高校教育模式的看法等,以大学生可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纠正认知偏差[7](88-89)。
(三)主动参与交流,着重培育“微话语”领袖。
在微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经常采用举例子、摆事实的方式对某事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相比讲道理他们更愿意以具体事例阐述大道理。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处在理论性强的阶段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耐心。在微媒体上,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一些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大V”及权威人士的影响,倾向于相信权威、跟随主流观点。这种从众心理可以加以利用,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在大学生中树立一个权威形象,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大学生中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可以就当下受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批评性思维,在批判中明辨是非。此外,树立权威形象,向大学生推送一些有学识、有德性、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队,通过这些被推送对象与大学生在线交流,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
(四)建立长效机制,联动开发“微话语”资源。
微媒体资源更新快、话题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微媒体的这一特性,在与其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发“微话语”资源,构建起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长效“微话语”体系。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体系时,着力开发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微话语”资源,以此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赢得空间。首先,要通过跟踪观察、资源整理、重点推荐、专题讨论等方式,向大学生传递一些社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保证这一方式能够长期使用,形成常态化机制;其次,广泛开发校外、课外资源,关注大学生关注的领域,及时了解网络资源更迭情况,选取契合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微媒体资源向大学生定向推送,定期选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讨论课的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最后,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应急方案,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不至于出现慌乱无序的状态,还可以通过各类微媒体对事实做出正确的评判,避免产生恐慌性情绪、过激心理、流言谎言。
参考文献:
[1]祖文成,贾元义,苏郡,许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4(07).
[2]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4).
[3]宋娓.浅议“微时代”对越秀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5(03).
[4]余佳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人民论坛,2014(32).
[5]李桦.移动自媒体时代视点下的高校舆情疏导策略——基于微信平台“微出版”功能的应用[J].出版广角,2015(13).
[6]叶雄坤.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5).
[7]孙宇科.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与公信力提升[J].出版广角,2015(15).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C44);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9GG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