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红
科普类课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虽然没有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但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简洁,表达形式的多样,说明方法的丰富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解科学概念而忽视其它内涵的话,就难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策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
一、角色拟人化,让课堂充满童趣
统编教材中的科普文大多采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介绍科学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普文的写作特征,将文中的角色拟人化读一读、演一演,创设宽松而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富有童真童趣的情境中主动获取新知。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上册的一首科普儿童诗,全篇采用了拟人化的方法,把植物当作妈妈,把传播种子的过程当作孩子们快乐而浪漫的旅程,将大自然的奇妙蕴含在字里行间。课文题目就自豪地宣布了植物媽妈的伟大之处——有办法,让学生对植物妈妈充满了敬佩之情,而文中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联,最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文的2、3、4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假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妈妈,向大家介绍自己在送孩子外出旅行时的好办法,再比一比谁介绍的方法最好。学生在自由准备的时候,教师提醒大家为了使自己介绍的时候引起别人的注意力,一定要亮出自己的妙招,如蒲公英妈妈在介绍“准备了降落伞”时要突出“早就”两个字,来强调自己的聪明之处是早有准备;苍耳妈妈在介绍“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时要突出“挂住”,来强调自己的聪明之处是传播的方法非常简便;豌豆妈妈在介绍“让豆荚晒太阳”时要突出“炸开”,来强调自己的聪明之处是什么都不用做。三位妈妈到底谁最聪明呢?当然是谁介绍得精彩谁就能获得“最佳妈妈”奖了。
让学生扮演课文里的角色,在拟人化的场景中把所学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出来,在童趣盎然中轻松地将学生领进课本,拉近了学生与科普知识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扩大了学习面。
二、内容动画化,让角色更加鲜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动画片中精美的画面和夸张的语言深得他们的喜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普类课文,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制作成简短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对课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是给孩子每人一把“降落伞”,教师先出示一棵棵蒲公英,上面有很多张开的白色的降落伞,提示学生仔细观看这些降落伞的底部,原来这里的一个个小黑点就是蒲公英的小种子,这时一阵微风吹过,白色的降落伞就随着风儿轻轻地飞了起来,飞到空中慢慢地飘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到处都是飞翔的降落伞,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这时画外音响了起来:“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蒲公英娃娃都将飞到哪儿去呢?”学生马上都进行大胆地猜测:飞到马路边,飞到田野里,飞到高山上……精彩的动画镜头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而且也明白了课文中“纷纷出发”“四海为家”等词语的意思。再出示其它两个动画镜头:浑身长满了刺的苍耳在小兔子、小松鼠等动物从它身旁窜过时就趁机挂在它们的皮毛上来到田野、山洼扎根;包裹在豆荚里的豌豆在太阳下颜色由绿变黄,然后随着短促而又清脆的一声“啪”,豆荚裂开变出一个弧度,豌豆借着这股弹力一下子就蹦得老远老远。
运用动画演绎的方式把课文中介绍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出来,能让课文里的角色形象变得鲜活可感,学生在真切的画面中感受到事物的特点,从而使学习的知识更加牢固地印刻在脑海中。
三、课文表格化,让脉络更加明晰
科普类课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条理性,采用列表格的方法把课文内容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对文中所介绍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思考,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制作表格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一共介绍了三种植物:蒲公英、苍耳和豌豆。它们自身拥有的宝贝各不相同,蒲公英种子的身上有“降落伞”,苍耳种子的身上有“带刺的铠甲”,豌豆的种子有“豆荚”;它们传播种子的外界条件也不相同,蒲公英种子靠的是风,苍耳种子靠的是动物的皮毛,豌豆种子靠的是太阳;它们的传播方式更是不同,蒲公英种子是乘着风儿纷纷出发,苍耳种子是挂住动物的皮毛去田野、山洼,豌豆种子是随着豆荚的炸开,蹦跳着离开妈妈。接着出示表格,学生就能准确地把课文分成四类“植物、拥有的宝贝、外界条件、传播方式”依次填写。通过列表格,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课文中介绍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条理性的归纳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快速地背诵课文。如果搜集到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按着类别将表格延伸下去继续填写。
四、知识名片化,让重点更加突出
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能对课文的重点部分印象深刻,而有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却感觉茫茫然,不知道有哪些收获。生活中常见人们使用名片,小小的一张名片上可以简明扼要地写上联系所需的重要信息,学习科普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名片的制作方法,将重点知识整理出来写在名片上,使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科普文名片主要是把课文中介绍的重点知识概括后用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制作时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对名片的基本格式进行指导,写清楚名称、类别、特征等。经过指导,有位学生给蒲公英制作的名片上写着:姓名,蒲公英种子;特征,像一把降落伞;爱好,随风飞翔;住址,四海为家。为了使这张名片更加美观和引人注意,教师建议学生用彩笔在名片的空白处画上蒲公英种子正在空中飞翔的图片。其他同学也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植物种子制作了名片,课堂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換名片,热烈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传播方式。
制作科普文名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乐趣,学生们在创編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二次构思,不仅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而且锻炼了创造性思维,提升了整体认知水平。
科普类课文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师要紧紧围绕科普文的写作特征,将科普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一起,采用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要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