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在人体发展的全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且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维持自身健康的必然要求。加之高中生在学业压力面前普遍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否有效,对人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终身体育活动的密切关系,并通过日常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良好氛围和环境的营造等,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意识;体育教学;高中体育
在中学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占用体育课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是错误的行为,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身体锻炼或学习放松。由于高中是一个人各种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因此高中体育教学还担负着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艰巨任务。学校及体育老师要重视中学生的体育课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教育,以更好地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高中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塑造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 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维持人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运动是维持个体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且伴随着个体自身发展的始终。不管人体处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行必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成长发育期,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使机体发育完型,不出现各种缺陷;成熟期的个体则需要依靠体育锻炼来缓解各种压力,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保持精力与体力;晚年期由于机体各方面功能不断下降,个体更需要通过每天进行体育活动来延缓衰退,让自己尽可能保持相对的健康状态。正像一句名言所说:生命在于运动。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也是持续不断进行运动的一生。所以在高中生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极其必要的,唯有树立了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维持机体生存发展,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二)适应现代社会,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一致被认为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法宝。通过适度地体育锻炼,人们的呼吸功能、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都会显著增强,对维持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因此,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始终保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另外,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工作和家务劳动已经不需要付诸过多的体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不进行体育运动,各种健康问题就会纷沓而至,如常见的肥胖症、神经官能症等现代文明病。工作发展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也是现代社会突出的问题之一,并且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影响很大。这些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都让作为保持身体健康方式的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人们为了保持自身的健康,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需要进行体育锻炼和活动,而且不能时断时续、一劳永逸,必须要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高中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
“德智体美劳”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共同培养和发展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体育的培养。高中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对体育的忽视更为明显。高中教学中取消体育课,改上语数外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要归咎于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不强。许多高中生可能都认为,体育锻炼是小学、初中时需要进行的,对于面临高考的他们来说,应该以学业为重。正是由于这种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缺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才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锻炼不分時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一项“义务”。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也是最容易忽视体育锻炼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如果能建构起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将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 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自身与终身体育关系的认识
意识的培养基础是彻底的了解与认识。教师要培养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自身与终身体育之间的关系认识。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一心都在学业和升学上,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会思考自身与终身体育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尤其突出学生对这种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将体育课适当地拉回到室内课堂上,讲授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个体与体育的关系、个体与终身体育的关系等,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自身与终身体育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终身体育是维持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自主发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对比多组长期坚持运动与几乎不运动的同龄人之间的差异,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运动导致的强壮(老年人的状态)与虚弱(年轻人的状态)的反差对照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会有很大影响。教师在传达这种重要关系时,尽量避免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通过形象化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能给他们学生带来更大的刺激,加深他们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观念上认同终身学习。
(二)注重日常型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体育活动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体育活动,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并养成做这项体育项目的习惯,这自然是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素质教育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锻炼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但如果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角度看,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的体育教学时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应着重考虑日常型的体育活动方式,即是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便于操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羽毛球、跳绳等体育锻炼方式,几乎不受器材、场地等的限制,当人们想做体育运动时,便可即时展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而跳水、游泳、三级跳远等体育项目的专业性更强,需要特定的场地。当人们想进行这些体育项目锻炼时,所受限制比较大,最终会影响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三)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繁重的课业与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如果能坚持每天进行体育运动,那在以后的人生各个阶段,这种良好的体育意识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生的体育教学时,体育老师要与班主任甚至学校加强合作,在保证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每天抽取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能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适时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校可以从整体上安排各年级学生分时间段进行跑步。下午四点半到六点之间,从高一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半小时。再比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固定的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课相对较少,而在终身体育意识的要求下,学校可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给所有班级安排45分钟的体育课(可以从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课外时间各抽出一部分),不需要每节课都有老师,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锻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养成自主运动的良好习惯,增强自主锻炼意识。
(四)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几乎都是因为对之有浓厚的兴趣。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能够一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运用与趣味性。比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学习时,教师不能死板地讲授关于足球的知识,也不能因为考试只考射门,就让大家反复练习。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踢足球的乐趣以及踢足球能给身体带来的好处。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足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有关足球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引入竞赛机制,将平时踢足球比赛时的表现和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课外多进行踢足球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另外,对高中生来说,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也很重要。学校要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允许学生有序借用各种体育器材,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校园内营造体育运动的浓郁氛围,带动不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运动意识和终身体育精神。
三、 结束语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應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摒弃体育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高中体育老师作为中学生体育教学的领航人,要综合开拓多种教学方式,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程及体育项目的兴趣,使中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益处及在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班主任及学校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唯分数、升学率至上,要注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注意中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学校和班主任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育教学工作和日常体育锻炼,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养成乐于、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林翼狻.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92+194.
[2]黄伟.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5):108-109.
[3]王维智.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129+110.
[4]刘永德.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136-137+152.
[5]宫兵兵.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9-20.
作者简介:
林美,福建省福清市,福清康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