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娟,古翠凤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历经五次修订后,确立了幼儿园课程的国家标准,建立了幼儿园课程体系。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成效突出,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优秀经验,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纲要》的五次修订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参见表1)。日本幼儿园课程核心内容的修订主要是将“六大领域”修订为“五大领域”。第一,健康领域强调游戏的重要作用。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身心锻炼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要在大自然和户外开展健康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让幼儿养成自立、自主能力。第二,人际关系领域强调在以幼儿为主的活动中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第三,环境领域强调幼儿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第四,语言领域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要与经验联系起来,要注重幼儿的早期阅读,突出语言交流功能的重要性。第五,表现领域强调重视幼儿的个性化培养,反对抹杀幼儿个性的成人化教学。[1]
经过五次修订后,《纲要》中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内容具有如下特点:教育理念抓住了学前教育的本质,从幼儿成长的阶段特点出发,幼儿园课程建设“以游戏为中心”,遵从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以日常活动与游戏为基本原则;幼儿园课程管理目标围绕“幼儿十大形象”,旨在培养幼儿的“资质和能力”;五次修订均强调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对幼儿进行主体的、对话的、深入学习的综合教学指导,从而解决日本幼儿园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社区协同合作、园所教育目标参差不齐等,以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协同推进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表1 日本《纲要》五次修订的内容
1.身体素质教育之“裸保育”
日本的幼儿园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包含丰富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合作搬大积木、跳高木、身体训练、民族特色鼓操等,旨在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幼儿耐力和团结、拼搏精神,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其中,独具特色的身体素质课“裸保育”是为了在耐寒训练中增强幼儿的体质及抗压能力,从而培养幼儿坚强的品格,如幼儿衣着单薄在冬天进行体育比赛等,家长也都积极配合和支持。
2.自然教育之食育课程
在自然教育中,教师扮演辅助观察者的角色,幼儿有广阔的户外活动领域和充足的时间,他们可以进行捉蚂蚁、喂养动物、攀爬绳索等活动。其中,崇尚自然的食育贯彻健康教育理念,是日本德智体教育的基础,如种植、采摘以及亲子参与的“打年糕”食物制作活动,可以使幼儿充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性和体验感。食育理念有效地融入了幼儿园活动的环境创设中,使幼儿能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学习营养健康及食品安全知识,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3.开发和实施潜在课程
幼儿园潜在课程(隐性课程)对幼儿的情感、行为、意识和知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幼儿品德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5]潜在课程有利于幼儿的非智力发展。日本依托其完善的学前教育制度体系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使潜在课程的开发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对我国幼儿园潜在课程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以环境为依托,致力于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突显家园合作意识。[6]《纲要》第一次修订时确立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特征,即通过环境进行教育;[7]第二次修订时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特征,即以幼儿时期的特性为基础,通过环境进行教育;[7]第三次修订时倡导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坚持以游戏为中心的教育原则;[7]第四次修订时指出,幼儿园应通过有准备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7]另一方面,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纲要》第五次修订时提出,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贯彻“主体的、对话的、深入学习的”综合教学指导,旨在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8]当前,日本幼儿园课程重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道德品性等,并注重与幼儿园外部机构的相互配合、协调合作,逐步实现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共育机制。
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经费投入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得以实施的保障。日本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国家支援、学校支援、企业支援,分别从经费援助、信息共享、师资培养、家庭教育支援等方面进行教育经费针对性投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实施细则有分层补助、关怀弱势、育休回归等。[9]因此,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要有分工主体、明确细则,保障学前教育经费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政策实践。日本1893年建立托儿所。1899年针对幼儿园设施、保育内容制定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926年制定了《幼儿园令》,1999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2006 年将幼儿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体系,并于2017年完成了对《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第五次修订。
首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日本的幼儿园依据国家指导大纲进行课程安排,幼儿园负责整体规划,自主性高、灵活性强,各学科之间互通性、整体性较高,旨在共同培养幼儿的能力。日本对幼儿园的潜在课程十分重视,课程开发和实践也相对完善,是幼儿园课程的一大特色。例如,在集体游戏活动中,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注重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脱、穿衣服,自己收拾行李,锻炼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吃苦能力。日本幼儿园可以以丰富学前教育政策制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依托环境设计等为抓手,开发符合本园客观实际的潜在课程。其次,开发本土特色课程。日本的传统节日活动课程旨在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传统文化意识,无论是食育课程还是“裸保育”,都具有日本的传统文化特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挖掘本土的优质资源是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优势,[10]我国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如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小小布艺家”课程,以地方布艺文化为载体,植根社会、创设环境、扎根实践,充分把握和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儿童实践课程资源。
一方面,将幼儿园整体环境与幼儿成长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幼儿园围绕游戏活动、生命教育、表现活动、习惯养成四个核心创设教学环境,即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教育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认识环境,从而支持和理解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关注各种玩具、用具、材料等能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环境的设置应更人性化,幼儿园应为幼儿玩耍和学习创设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幼师执教水平和薪资待遇。在日本,只有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考核,申请者才能获得相应的幼师执教资格证书,幼师待遇水平较高,地位相当于公务员,受到国家、学校、家庭的尊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加强聘用管理,优化幼教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家庭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关键的校外力量,家长的支持不可或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实现高质量育儿的有效途径,家长应与幼儿教师合作,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应转变“娇生惯养”和“护犊子”等家庭教育理念,摒弃与教师相对立的教育思维模式。同时,教师应用“共情式思维”与家长沟通、协商,共同育儿。只有家园协商共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综上,只有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努力下,构建协同管理和保障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共育机制,幼儿园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强有力的实践保障。
图1 协同管理保障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共育机制
经过五次修订《纲要》,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应基于本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经验,在软、硬件方面拓宽渠道,加大财政教育经费针对性投入;加大政策实践推进与立法落实力度;注重引导幼儿园与社区和家庭协同共育,构建协同管理和保障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共育机制;幼儿园课程改革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总之,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客观实际不同于日本,我国幼儿园要在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日本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并不断加以实践创新,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