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宋小彦
创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病症程度不一等特点,该病症患者若延误治疗时机,将会增加休克、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针对大量失血的创伤患者,常采取大输血措施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大量的红细胞输注,会稀释机体内的凝血因子,致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病死风险[1][2]。因此,探寻安全、合理的输血方案对患者预后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针对大输血的创伤患者,给予其高比例的血浆与红细胞输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其病死风险[3]。但临床上关于该类研究的报道较少,致使对该研究的观点存在一定争议,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输血比例对创伤大输血凝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20年2月期间接受大输血治疗的创伤患者310例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比例进行分组,将血浆∶红细胞>1∶1的64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高比例组,将1∶2≤血浆∶红细胞≤1∶1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常规比例组,将血浆∶红细胞<1∶2的132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低比例组。高比例组男4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46.28±7.61)岁;致病因素:交通伤31例,坠落伤22例,机械伤11例。常规比例组男83例,女31例;年龄19~72岁,平均(45.93±7.65)岁;致病因素:交通伤68例,坠落伤27例,机械伤19例。低比例组男95例,女37例;年龄20~73岁,平均(46.60±7.49)岁;致病因素:交通伤77例,坠落伤36例,机械伤19例。统计学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入院24h内输注浓缩红细胞≥10U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者;精神及认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心、肺等脏器功能重度衰竭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者。
附表1 三组患者输血后凝血指标对比(±s)
附表1 三组患者输血后凝血指标对比(±s)
注:与低比例组比较,aP<0.05;与常规比例组比较,bP<0.05。
组别 APTT(s) PT(s) FIB(g/L)高比例组(n=64) 52.97±7.64ab 18.12±2.37ab 3.81±0.88ab常规比例组(n=114) 43.18±7.29a 16.34±2.29a 2.94±0.76a低比例组(n=132) 36.43±7.42 14.97±2.43 2.41±0.69 F 108.324 38.918 73.835 P 0.000 0.000 0.000
附表2 三组患者预后指标对比(±s)
附表2 三组患者预后指标对比(±s)
注:与高比例组比较,cP<0.05;与常规比例组比较,dP<0.05。
组别 入住ICU时间(h) 入院时间(h) SOFA(分)高比例组(n=64) 4.98±1.16 20.19±4.34 12.08±2.49常规比例组(n=114) 3.17±1.12c 17.98±4.26c 10.47±2.63c低比例组(n=132) 6.28±1.37cd 24.62±4.51cd 13.94±2.35cd F 192.580 72.563 493.772 P 0.000 0.000 0.000
1.3 方法 高比例组输血比例为血浆∶红细胞>1∶1;常规比例组输血比例为1∶2≤血浆∶红细胞≤1∶1;低比例组输血比例为血浆∶红细胞<1∶2。
1.4 评价指标 ①输血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海三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3510)测定三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②预后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并应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价患者的器官功能,共6项内容,12项条目,总分48分,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比较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输血后凝血指标对比 输血后,高比例组APTT、PT、FIB指标高于常规比例组、低比例组,且常规比例组的上述指标高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三组患者预后指标对比 低比例组入住ICU时间、入院时间长于高比例组、常规比例组,SOFA评分高于高比例组、常规比例组,且高比例组上述指标高于常规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创伤多由外部因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机械损伤等)致使人体组织或器官出现损害,创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患者常伴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重症患者甚至会发生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将极大增加患者的病死风险[4]。因此,临床上针对大出血的创伤患者多采取输血措施进行治疗。
创伤大出血是创伤患者早期治疗的难点,其也是导致创伤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针对大出血创伤患者多给予输血治疗,但有研究表明,当输血量超过2500ml时可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当输血量超过5000ml时,约有1/3的患者会发生出血,当输血量超过7000ml时,患者的出血风险更高[5]。同时患者输入大量红细胞,其机体内的凝血因子会被稀释,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加之创伤患者多伴有低温、酸中毒等情况,加重了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病死[6][7]。因此,探寻合理、安全性佳的输血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为降低因大量红细胞输注对患者造成的预后不良情况,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同时,常会为其输注血浆以防止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浆中含有大量稳定的凝血因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且血浆可以与浓缩红细胞共同作用,起到稳定细胞基质的作用,对创伤性凝血病具有改善效果[8][9][10]。有研究表明,血浆输注比例越高,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越显著,其出血风险也会逐渐降低[11]。而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输血后,高比例组APTT、PT、FIB指标高于常规比例组、低比例组,常规比例组的上述指标高于低比例组。这表明随着输注血浆比例的提升,红细胞总量下降,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越好。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血浆与红细胞输注的比例越高,患者的近、远期的病死风险也就越低,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越好[12]。但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低比例组的入住ICU时间、入院时间、SOFA评分高于高比例组、常规比例组,高比例组上述指标高于常规比例组。分析其原因认为,高比例输血虽对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效果较好,但凝血因子在较低水平即可发挥止血作用,而且高比例输血易增加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高比例输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13]。综上所述,常规比例输血可以有效改善创伤大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预后指标,且随着输血比例的提高,其对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的效果越好,但高比例输血对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