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新运用时相辨证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2020-12-14 13:30:27李紫璇史哲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7期

李紫璇,史哲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旧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1]。因ITP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而现代中医学者将其归为“血证”、“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学者对ITP研究颇多,并将其命为“紫癜病”,认为该病可由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病因所致,久病致瘀,则成痼疾[2]。本病易反复发作,中医治疗在减毒增效、改善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史哲新教授对紫癜病治疗有丰富的临证经验,时相辨证的思想体现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时相辨证释义

任何疾病都有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各个发展阶段,其病位、病性、病机、证候特点及病势趋向各不相同。中医临证强调“法随证变”,治疗大法的调整,当依据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在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时间性进行辨证,即时相辨证法。

2 时相辨证的中医学认识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思想,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则是整体观念的一部分体现,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变化上,亦体现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转变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均说明了人体生命活动受天地变化、四时法令的影响,故应顺应四时,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养生之道,是以中医基本治则中有相应的“因时制宜”,即根据时令气候特点、时间节律,制定适宜方药的治疗原则。由此可见“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时相辨证所循之“时”,虽不完全是春夏秋冬之“四时”,但其所体现的治疗思想,却与“因时制宜”是相通的。时相辨证强调,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四诊合参,确立相应治则治法,此为循“疾病之时”。另有疾病受气候变化影响较深,应一并考虑“四时”之时,如痹证之于节气,虽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然则阴极生阳,故此时仍属阴盛阳微,对痹证的治疗,应注重温阳补肾[3]。

时相辨有别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虽是脏腑辨证的一个分支,但其以物质的时间持续性为基础,与其他辨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疾病本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辨证论治体系[4-5]。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机地融入了时相辨证法[6],张仲景认为,外感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阶段性明显,故在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病证的过程中,辅以时相辨证法,以判断病期病位、阐明病机、说明发病形式及预测转归等。可见,时相辨证在一定程度上可动态描述患者病情,使治疗具有可延展性。

3 时相辨证在ITP中的应用体会

ITP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治疗方案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及病情的转归,有相应的证候表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应进行个体化辩证,从而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史哲新教授在探索中医药治疗ITP的过程中,以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基础,融入时相辨证的思想,以个体化治疗ITP。

3.1 在中医辨证中体现时相性—多种辨证方法结合

发病初期,病位表浅,病在气血,根据八纲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可将紫癜病证型分为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随着病情进展,虚者更虚,热者更热,病位深入脏腑,病久阴伤更甚,则成肝肾阴虚证,可见耳鸣、目眩、健忘、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久病阴损及阳,可见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腰膝及下腹冷痛、久泄久利,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离经之血不散,日久成瘀,可成瘀血阻络证,出现肌肤甲错、爪甲青紫、舌暗有瘀斑、脉涩等症。

病邪对脏腑的影响与患者体质相关,提示我们在治疗初期要充分结合患者的体质,判断其可能出现的脏腑病变定位,并提前预防。

患者患病日久,或因耗伤气阴过重,或因失血过久过多,致阴血亏虚或气随血脱,而见一派虚象;也可因久病正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或热邪煎熬血液,或离经之血积结,阻滞脉络,而呈一番瘀象。故而凡是看到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我们一般认为不是发病初期,可能属于西医难治性ITP范畴,如果在治疗初期或西医治疗的同时加入中医辨证施治,加强对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调整,则能提高临床疗效。

3.2 在中西合参中体现时相性—重视西药对人体质的改变

西药的干预会明显改变人的体质,使机体发生变化,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阶段性。不同药物治疗后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激素为新诊断ITP的一线用药,中医认为,激素类似于助阳生热之品,虽可改善症状,但有生热耗津之弊[7],治疗后可见头晕、耳鸣、心悸、血压升高,久服激素可致骨质疏松,而肾主骨生髓,则见肾虚证候。激素使用日久,正气亏虚,又可出现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表现,故应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结合用药后不同的阶段特点,或配伍滋阴清热降火之品,或佐以补肾益气养阴之药,以减轻激素副作用。再如激素无效者,可应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此类患者多久病未见缓解,虚象明显,使用免疫抑制剂后虚象加重,辨证时应多加注意。

因此,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同时,要随时观察中医证候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大法,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3 在治疗过程中体现时相性—调整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任何致使阴阳失于平衡的治疗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完美的。

随着紫癜病的自身病情进展及西药的使用,人体阴阳会发生一定的消长转化,如若治疗不当,严重者可导致“阴阳离决”。故临证需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调整阴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决之,气虚者掣引之”,最终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