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临床观察

2020-12-14 13:30:27李梅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7期

李梅烽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云南 昭通 657000)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人数有逐年增长之势,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其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36例、24例,其中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71.6±5.2)岁。骨折原因包括46例摔倒,8例车祸,6例其他。患者伴有的并发症类型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部感染等。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差异不大(P>0.05),可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临床状况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等。对患者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帮助患者取侧卧位,在外侧切口,将股骨颈充分暴露;取出全部的断裂股骨颈以及股骨头,若股骨缺损则使用骨水泥进行填充;保证人工股骨头角度的合理性,后将其进行置换,对髋关节进行复位;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术后护理人员以及主治医师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复健方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手术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对患者手术相关数据指标以及治疗优良率进行分析,60例患者手术时间均位于55~90分钟,手术平均时间为(89.62±3.51)min;术中出血量约100~250 ml,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4.58±22.35)ml;术后引流量约为70~135 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06.43±23.84)ml。治疗效果来说,优46例,良7例,可4例,差3例,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8.33%。

3 讨 论

老年人因骨强度的降低而较易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就是其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外伤性的骨折更是容易给患者带来致致命威胁[2]。股骨颈骨折在治疗后依然容易出现股骨头延迟愈合、无菌性坏死等病症,影响患者康复甚至造成残疾,因此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卧床时间和制动时间要尽量缩短,这是由于老年患者器官代偿功能下降,长时间制动会提升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3]。此外,要尽量采用简便、安全且牢固的内固定方法,防止继发性骨折不愈合的出现[4]。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制动时间短,且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因手术造成的感染率大幅下降,有利于患者预后。本调查中,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统计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手术平均时间为(89.62±3.5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4.58±22.35)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106.43±23.84)ml,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8.33%。

总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面效果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