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杰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1)
期刊的质量主要从论文质量和编校质量两个方面来评价,论文质量是期刊质量的核心,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影响因素为:稿源质量、编审质量、编辑素养及业务能力等。为了有效地提高学报的整体办刊质量,扩大学报以及高校的影响力,地方高校学报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些不利因素,并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采取措施,以提升学报的质量。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数量、种类众多,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全国期刊共9000多种,其中高校学报有2000多种,占总比约为1/4。从数量上看,高校学报所占比例不小。但从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来看,高校所占比例却不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整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1]。造成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学报的优质稿源的流失,而地方高校非核心类学报的优质稿源流失现象尤为严重。
稿源是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优质稿源则是学报办刊质量的核心。地方高校优质稿源严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一是作者把优质稿投向国外,如Science期刊;二是投向国内核心期刊;三是投向普通期刊。出现了一流稿件投国外,二流稿件投国内核心期刊,三流稿件投普通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存在偏差,过分看重国外期刊、国家核心期刊,例如,在职称评定、科研申请及成果申报、博士研究生毕业等方面人为地夸大了SCI、EI、SSCI、CSSCI等信息检索的作用,使得非核心类学报的稿源渠道越来越少[2]。
主要有两种不良现象影响着审稿质量。一是有的专家缺乏审稿责任心,不能以敏锐的目光、严谨的态度去审稿。还存在审阅意见过于简单,如只写“可以发表”等字样,没有执行审稿规范,没有写出详细的评语,无法判断文章的真实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使审稿作用大打折扣,没有实现审稿的初衷。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审稿制度,存在熟人审稿的“放水”现象[3],给出的审阅意见不公正、不准确,导致水平不高甚至低水平的文章被录用发表,从而影响期刊质量。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部1991年6月5日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第三章第八条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有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 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4]。目前大多高校学报编辑人员数量存在不足,使得编辑人员任务繁重,有时候不得不加班赶稿,这就导致编辑人员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学习,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比如科技期刊编辑如果没有了解学科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就无法判断论文的新颖性、科学性等学术水平。
另外编辑部的人员不但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许多编辑非“科班出身”,大部分为相关专业或从其他岗位调整而来[5]。其学科专业与编辑业务相差甚远,既没有学科专业背景,又缺少编辑岗位的专业培训,导致整个队伍的编辑专业水平不高。这种现象的存在,难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高校学报具有服务本校、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内向性特征,名牌高校学报凭借各种资源不愁优质稿源,而一般地方高校学报缺乏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就难以吸引优质外稿,如果再没有学校的政策支持,优质内稿也成了稀缺资源。稿件质量不高,不仅加大了编校工作难度,对编校质量的提升形成阻碍,而且会降低学报的学术水平。
高校学报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刊方针,积极邀约名家优稿,并采取优质稿奖励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来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基于此,地方高校应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即校内重视学报,留住优质内稿;校外出台奖励政策,吸引优质外稿,双管齐下,为学报编校质量提升提供助力。上述扶持政策虽然有地方保护之嫌,但并不违背高校学报办刊的宗旨,同时为学报留下了校内优质稿源,为稿件质量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不但会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而且会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办刊质量得到提升,进而增加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扩大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另外,还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或专题研讨会,广泛地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介绍其期刊特色栏目,给他们创造了解学报的各种条件;建立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对学报录用的文章进行及时推送,向读者、作者快速推送有关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最热点、最实用、最重要的数据信息,争取更多的关注度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1.强化审稿队伍
审稿人在学报的发展中具有着巨大的作用,关系到稿件的学术水平高低、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等。这直接影响到稿件的采用情况和学报的办刊质量。因此,应加强审稿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一些审稿态度严谨、公正、工作积极性高,具有专业造诣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充实到审稿队伍中来;加强审稿人队伍素质建设,增强采用稿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保证录用稿件的质量。
2.严格执行审稿制度
严谨的审稿制度是判断稿件质量的基本保障,并决定着稿件的取舍,因此,要严格执行审稿制度,即匿名审稿制度。稿件送外审时须隐去有关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避免出现熟人稿、关系稿等问题,从而避免在审稿时有失公允,这样既可以避免低质量文章被采用,又可以让其他作者感受到高校学报的严谨公正的作风。
编辑是实现编校质量提升的主体,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和技术保障。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编校质量的核心,是提升编校质量的重中之重。编辑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须内外兼修,既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也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学报编辑的价值和使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学报不同于一般非学术刊物,信息的真实准确、语言逻辑的规范严谨和图表符号的正确妥当显得尤为重要,学报编辑在学术交流、技术推广、信息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具体编校工作中,学报编辑应该严守编辑职业道德规范,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与义务,恪尽职守、认真严谨地对待编校工作。
2.提高专业素质
编辑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报编辑人员提高专业素质,比如定期集体学习、请专家进校讲课、外出培训、老编辑带新编辑等。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该主动学习编辑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术知识,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对文稿内容价值的洞察能力以及信息重组优化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及时掌握国家或行业制定的有关编校规范的新标准,强化编校工作规范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安于现状,必须主动学习,补足自己编辑理论和知识方面的欠缺,同时注意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职业敏感,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提高编辑专业素质。
3.建立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
优质稿源是编校质量提升的基础,拥有高素质的编辑人才能最终实现编校质量的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走上编辑岗位的动机和目标不同,个人素质、学习热情和工作状态存在很大差别,并非处在编辑岗位的人都能胜任或在努力胜任编辑工作。国家新闻出版业虽允许已取得了非编辑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从事编辑工作,但也要求编辑必须定期参加编辑理论与编辑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地方高校学报要提升编校质量,必须要有专业素质高、称职的编辑队伍,在学校层面或学校支持编辑部建立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可以把符合编辑素质要求、热爱编辑出版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学报工作,另一方面对专业素质低不能保证编校质量的编辑,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可以离开编辑岗位。建立编辑准入和退出机制,无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编辑队伍的优化配置,为编校质量提升奠定强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