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筋理论探讨不宁腿综合征

2020-12-14 09:33:41刘思洁过伟峰王小玲熊兰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9期
关键词:川牛膝筋脉经筋

刘思洁,过伟峰,王小玲,张 燕,熊兰兰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经筋理论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医家将经筋理论应用于运动和神经系统疾病,对治疗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均可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拟探讨经筋理论在RL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并从疏通经筋的角度探索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1 筋经理论

经筋是根据十二经脉划分的筋肉系统,包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由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筋组成。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类似,起于四肢末端,手六经的经筋分布在人体的上肢,足六经的经筋分布在人体的下肢,在人体各个关节处结聚,到达人体躯干和头面部,遍布全身。“筋为刚,肉为墙”,经筋具有产生力量,约束骨骼,屈伸关节,联络脏器,固护体表,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等作用。关于经筋的病变,《灵枢·经筋》中提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经筋的病理变化分为筋急和筋纵,筋急主要表现为疼痛、拘急、扭转、痉挛等,筋纵则包括了肢体痿废等表现。对于经筋与现代解剖学的关系,有学者探讨后认为,经筋系统是由许多具有活性的微循环系统组成[4],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功能,其中神经系统功能以周围神经为主,同时包括少部分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功能[5]。

2 基于经筋理论对RLS病机的探讨

2.1 风寒湿热之邪外侵

“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脉络空虚,外邪易客,如汗出当风,露卧受寒,冒雨涉水或久居寒湿之地,风邪为百邪之长,风邪可裹挟寒湿之邪侵入经筋。本病发生部位多在下肢,与湿性易袭阴位特点相符,且湿邪为阴邪,夜间属阴,故夜间症状明显。风寒湿客于脉络,经脉不通,故多见下肢疼痛、清冷、酸麻、屈伸不利,遇寒则痛甚,得热则势缓。若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热淫经筋,则有下肢肿胀、疼痛、灼热,遇冷的缓,遇热加重。若外感湿热,饮食不节,嗜辣嗜酒,脾胃受损,湿热内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下侵,或着于筋脉,或着于肌肉,至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荣。可见下肢酸楚疼痛、沉重、热感。

2.2 脾胃虚弱,肝肾不足

《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濡宗筋”,脾主肌肉,四肢皆为气血所养,若脾胃虚弱,则“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筋脉失养,脉络空虚,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可致肢体无力、酸感、麻木等。《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为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亏则筋急”,肝为血海,入夜血归于肝,肝血充足,肝气条达,则筋脉得以濡养,肝血不足可以表现为手足震颤、筋脉拘紧、麻木、疼痛不适等。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中藏经》说 “肾生病则腿筋痛”,髓藏于骨,肾精不足,不能营养骨髓,便有骨软无力,出现不能自制的肢体酸胀空痛、麻木。

2.3 外伤劳损,血瘀痰凝

长期的站立、行走,跌扑损伤,或其他原因造成肢体关节受损,同时经筋也随之受损伤,淤血停滞。程永认为经筋病的病理变化分三期:瘀沫期,痰瘀阻络期,痰瘀沫绞结期[4]。RLS的辨证也能类似于此:早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瘀血形成,阻滞气机,津液流动不畅凝聚成“沫”,瘀血与沫相结合;中期失治或后遗导致“沫”凝结成“痰”,过渡到痰瘀阻络期;后期痰湿凝聚成痰核联合血瘀成为“筋结病灶点”,压迫经筋而至气血不畅,经筋失养。临床表现为则可见下肢麻木,疼痛固定不移,皮肤青紫,日久可见皮肤干燥、失养等。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RLS

3.1 辨病治疗重在“舒筋通络、刚柔互济”

结合经筋理论治疗不宁腿,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辨病的角度上,经筋病治疗重在“舒筋通络、刚柔互济”。《太素·经筋》提到“依脉引筋气”,经筋与经脉伴行,经筋补充和延伸了经脉,两者相互交错,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疏通经络也是治疗经筋病的第一步。用药如鸡血藤、路路通、络石藤、海风藤等。《本草便读》中提到:“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鸡血藤苦微甘温,归肝、肾经,可祛风活血、舒筋活络,走守兼备,是补肝血、通经络之佳品。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提取物、总黄酮及其所含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治疗贫血,抗氧化等,可影响血液循环系统[6]。李胜涛教授认为路路通体轻、气微、味淡,它表面充满蜂窝状小孔,这些小孔类似人体从横交错的经络,能够载药物上下通行,运行周身[7],《本草纲目》曰“其性大能通十二经穴”。现代研究表明,路路通的主要成分有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8],与藤类药物配伍,两者相辅相成,增强舒筋活络之效。经筋刚柔不济,经筋疾病则生,《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治疗经筋病需要调整全身阴阳之气,调和营卫,刚柔并济。用药如川牛膝、熟地黄、木瓜、白芍、甘草等。白芍配伍甘草,酸甘化阴,滋阴养血,柔肝止痛,有研究使用其治疗RLS取得了良好疗效[9]。木瓜酸敛,酸能走筋,专入肝益筋走血,是治疗湿痹拘挛,转筋挛痛之佳品。川牛膝可活血通经,更重要的是能顾引药下行,使药效直达病灶。

3.2 以“通”为本,辨证论治,随证治之

“通络”之法不仅仅拘泥于“舒筋通络”,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提出“通字须究气血阴阳”,除了双下肢的症状外,结合患者其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随证治之。

3.2.1 湿热下注者当清热除湿,行气通络

湿热下注者多形体肥胖,口中黏腻,烦躁,胃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行气通络,可用四妙散,药用黄柏、苍术、薏苡仁、川牛膝,黄柏苦寒,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善除下焦之热;苍术苦温,祛风散寒,治疗脚气痿蹙、风湿痹痛,薏苡仁甘淡,《神农本草经疏》云:“米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除筋骨邪气不仁”,配伍川牛膝祛风湿、活气血、补肝肾,且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3.2.2 寒湿凝滞者当祛寒除湿,温经通脉

寒湿凝滞者多表现为手足不温,素体畏风怕冷,喜热恶寒,筋脉挛急,舌淡,苔薄白,脉沉。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符为民教授认为寒湿凝滞导致筋脉挛急病变在肝经,《素问·厥论》中“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认为治主病即治其主病之经[10]。方用当归四逆汤、暖肝煎等。主要药物有吴茱萸、制附子、川乌、草乌、当归、桂枝、威灵仙等。

3.2.3 瘀血阻滞者当活血化瘀,行气化痰

《医林改错》中描述“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与RLS的症状极为相似,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唇甲青紫,女子月经色暗、血块,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脉细涩。根据上述经筋病的病理分期,治疗也当相对应,早期以活血行气为主,兼顾行气祛湿;中期则行气活血与祛湿化痰并重,晚期祛瘀生新、祛痰解结为要。早期、中期方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等,后期可用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药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

3.2.4 肝肾不足者当滋补肝肾,滋阴益阳

肝肾阴虚患者可见腰膝酸软,虚烦不寐,骨蒸发热,口干目干,舌红,少苔,脉细。治以补肾以精,柔肝止痛。《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阳用,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阴不足,虚火内生,灼伤津液,经筋失养,而肝肾同源,滋肾阴益肝血,治宜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用生地黄、枸杞子、黄精、山萸肉等滋补肝肾,养阴舒筋,缓急止痛。脾肾阳虚的患者多有畏寒明显,腰膝酸冷疼痛,小便清长,夜尿增多,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多用肾气丸、右归丸。药用巴戟天、淫羊藿、杜肿、肉桂、附子补肾阳,强筋骨。

4 典型案例

患者王某,女,54岁。2019年3月26日初诊:失眠伴夜间下肢不适10年。患者入睡困难,甚则通宵不睡,寐浅多梦,伴烦躁焦虑不安,下肢酸胀麻木、沉重、难以名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使用艾司唑仑等西药辅助睡眠效果不理想。平素急躁易怒,悲伤易哭,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滑。辨证为:处方:酸枣仁20 g,茯神10 g,知母10 g,夜交藤15 g,黄连3 g,远志6 g,生龙骨30 g,合欢皮15 g,炙甘草6 g,鸡血藤15 g,路路通10 g,僵蚕10 g,全蝎10 g,川牛膝20 g,蜈蚣2 g,石斛10 g,防己10 g,7付,水煎服,每日两次。

2019年4月2日二诊:患者诉失眠稍有改善,下肢酸胀麻木好转,仍有急躁焦虑,悲伤易哭,颈肩酸痛,形寒身热。舌淡,苔白腻,脉细滑。处理:上方去僵蚕、全蝎、蜈蚣,加桂枝6 g,生牡蛎30 g,黄芩10 g,柴胡6 g,法半夏6 g,党参10 g,茯苓10 g,片姜黄10 g,14付,水煎服,每日两次。

2019年4月16日三诊:患者诉睡眠改善,无通宵不睡,夜睡2~3小时,下肢酸胀不显,稍感麻木,余症皆有减轻。舌淡,苔白腻,脉细滑。处理:上方去生牡蛎、桂枝,加浮小麦30 g,大枣10 g,玫瑰花6 g,14付,水煎服,每日两次。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郁结于肝,肝失疏泄,气血不畅,心神失养遂夜不能寐,气血失调不能濡养下肢筋肉,结合患者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诊断为不宁腿,肝郁络痹证。方中酸枣仁、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远志、合欢皮宁心安神,知母、黄柏清热除烦,生龙骨镇惊安神,鸡血藤、路路通祛风活血通络,川牛膝、防己祛湿活络,川牛膝更可引药下行,僵蚕、全蝎、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石斛明目,全方共奏“养血宁心,解郁安神,祛风化湿,活血通络”之效。二诊时可见患者失眠、下肢症状改善,但有形寒身热,阴阳不调之象,故加柴胡,桂枝,黄芩,生牡蛎等药,意在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阴阳之意。三诊患者诸证皆有改善,但仍存在情绪问题,故加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随诊2月,夜寐尚可,下肢症状未发。

5 结 语

综上,结合经筋理论对RLS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进行探讨,认为RLS的病位在经筋,病性为本虚标实,肝肾脾胃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病程中可以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治疗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舒筋活络,刚柔并济”为要。RLS的病因多样,西医发病机制不明,尚未有特异性检查与检验,临床医师主要以病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依据,RLS多合并失眠、贫血、尿毒症等其他疾病,临床上极易忽视,且RLS病程缠绵复杂,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当牢记四诊合参,辨证严谨,灵活遣方,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川牛膝筋脉经筋
川牛膝对淡水石斑鱼部分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妙用川牛膝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6
知足常乐
宝藏(2021年6期)2021-07-20 06:12:02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31
一统天下(龙首)
中华奇石(2015年6期)2015-07-09 18:31:48
川牛膝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中药与临床(2014年4期)2014-03-10 1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