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春,何秋兰
(宜春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2.发展规划处,江西 宜春 33602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因此,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党领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能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都处于领导地位。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
党中央向来强调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面对各种西方思潮的激荡,聚集了大量思想敏感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高校如果不加强党的领导,就会出现政治风险[2]。
习近平在第十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3]。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4]。高校党组织在加强党对高校事业的领导中肩负着重要职责[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他还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6]。怎样领导地方高校和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是地方高校党委的领导能力重要的体现[7]。
高校担负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正确领导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是高校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8]。高校党组织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领导核心[5]。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高校党建,是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9]。为适应新时代高校的改革发展,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校党委和各基层组织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实现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3]。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改革大潮中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是地方整体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和地方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利益关系愈加复杂。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新时代地方高校党组织必须围绕着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和创新党建工作,引领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强党的领导,无论对于提高地方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还是对于提高地方高校的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高校很多专业都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给高校提供最新行业信息和实践技能,高校则向企业输入人才,可谓互利互惠。高校要顺应跨境电商对人才迫切需求的形势,积极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周密部署,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里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法治化从微观视角体现了高等教育事业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高校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领域依法治教的重要实践,是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在2003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依法治校,201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对依法治校进行了相应部署[10]。占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是社会治理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责无旁贷。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推进,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管理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管理服务中的涉法事务日益增多,但是地方高校的一些现行管理法规不尽完善,或者跟不上国家相关法律体系改革的步伐,部分高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依法治校已经成为改善地方高校治理的必要手段。
在地方高校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地方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最大合力的规范化改革举措不能背离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法治校,有利于遏制转型期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领域各利益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降低道德风险,强化学校治理,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十九大则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11]。
1.党的领导为依法治校提供政治保障
依法治理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校长的法人代表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12]。
依法治校的实质是高等学校广大师生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对高校实施民主管理。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带领和组织高等学校广大师生群众。广大师生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也是由党领导和组织的。高等学校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离不开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可以保证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依法治校循序健康推进。
动员和组织全体教职员工依法管理地方高校事务是地方高校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内涵[7]。抛开地方高校党委的领导搞“依法治校”是不合法的,是与依法治校相悖的[13]。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强调依法治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4]。
2.依法治校为党的领导提供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为我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证。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执政地位就得不到保障。
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层面,党的执政领导地位和领导权是通过法律条文来明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都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就明确了党在高等学校的法定领导地位,为加强高校党委的领导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这两条法规还科学界定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明确党委要准确研判新时代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主抓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制度条件保障等问题,同时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行政职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党委的领导不越权。但实际上,一些高校党委有时喜欢越权使用“经过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来替代行政决策。因此,全面贯彻依法治校,切实增强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其统领依法治校全局的能力,有助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高校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也有利于党、学校和师生群众利益诉求在法律中得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5]。中国革命与改革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都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新要求。所以,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应该从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社会领导等方面加强党的领导。
1.加强党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治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17]。要加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党的政治领导,地方高校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其次,要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地方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融入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中。第三,要强调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全面领导,强化改革发展意识,提高党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2.加强党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思想领导
党的思想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地方高校党委首先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广大师生群众,指导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其次,要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第三,要向广大师生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广大师生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权,坚守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第五,要运用广大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道德文化教育,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广大教职群众进行思想纠偏纠错,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3.加强党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组织领导
党的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物质保证。地方高校党委要通过党的干部、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广大师生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党委要担起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选配懂教育的政治家和讲政治的教育家担任党委书记和校长;在二级部门机构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协调的运行机制,提升党组织的议事决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师生党员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将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吸纳入党,大力整顿整治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8]。
4.加强党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社会领导
党的社会领导是指党通过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将个人的力量凝聚为改革发展的社会合力[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地方高校通过校内、校际、校企和校地协同创新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地方高校党委必须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地方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促成地方党委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定期研究和指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常态化,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18],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要素,积极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1.营造地方高校的法治氛围
提高高校管理者的法治意识,转变管理理念,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地方高校部分领导以前决策随意性较强,存在处理问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的个别情况。面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新任务与新挑战,地方高校要强化各层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对地方高校各级党政工作人员加强依法治校的理念教育,促使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
在广大师生群众层面,以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渗透力和影响力,保证师生群众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首先,地方高校要大力营造依法治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领导干部应带头自上而下学法、普法,引导师生群众通过政治学习、法律课程学习和法律专题报告讲座等各种形式进行常态化学习。学校宣传部门要通过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和网络新媒体宣传宪法、高等教育法、地方高校章程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尤其要抓住国家宪法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特别的日子积极进行普法,从而营造出全员普法、学法、知法、信法、守法和用法的校园法治氛围[21]。其次,地方高校依法治校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人本管理思想相融合。既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作用,又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教育鼓舞和激励师生群众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正确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的关系[22]。
2.完善地方高校内部治理制度
在新的历史方位,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依法治校的新路径,认真贯彻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体系。
首先,加强地方高校章程建设。由于国家法律法规无法直接对高校治理提出事无巨细的具体规定,地方高校必须因地因时制宜,在国家教育法制体系指导下出台个性化的大学章程制度,作为国家教育法制体系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适时调整。
其次, 加强地方高校民主管理。一是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二是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学术委员会制度等,建立民主参与机制;三是要依法完善和认真落实校务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民主监督机制[20]。
最后,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高校依法治校是为了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更好地保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地方高校党委要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构建面向高校全体人员的专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23],积极运用法治方式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广大师生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合理表达诉求[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