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2020-12-13 23:02曲红波
关键词:构字字旁字理

曲红波

摘 要: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载体,中国文字的演变既是连续的,又是跳跃的;既是华丽的,又是耐人寻味的。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熏陶,从而爱上识字,自觉写好汉字。如何把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渗透在词串教学中呢?下面说一说笔者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词串教学 字理 字趣 字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0.004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载体,中国的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精妙绝伦的汉字文化的熏陶,从而爱上识字,教师自觉写好汉字。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光词串教学就有二十几篇,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把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渗透在词串教学中呢?首先要强化三个意识,其次要强化三个基本功,最后要完善三种基本途径。

一、教师要强化三个意识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汉字的构字规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字文化。每个时代的文字都不相同,都各有独特的内涵,一开始是图画,再到线条,再到各种篆体、楷体,最后到印刷字体,每一次变化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因此汉字的演变过程、构字规律就是我们的汉字文化,它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变化,认识的发展和民风、民俗的特色等。学习汉字不仅要会写会读,还要重视构字规律里面的大学问。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词串教学是渗透汉字文化的好平台。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我们应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探求汉字文化渗透策略,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感受识字之趣。平时的课文识字中也有识字,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教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渗透汉字文化,而低年段的词串教学,既有情境识字,又有构字规律识字。这种教材安排就为学生学习汉字文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使我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可以更集中地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紧抓不放,做好文章。

二、教师要强化三个基本功

首先,教师要有理解构字规律的基本功。汉字的构字规律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与固定含义,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应该先弄清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从甲骨文开始,慢慢演变到金文、小篆隶书,直到今天的楷书,在这些演变过程中汉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首先自己要搞清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如《大禹治水》一课里的“灾”字,宝盖头代表什么?下面为什么是个“火”,通过了解字的演变,我们会发现,古人认为房屋着火了就是一场大灾难,因此在造字的时候就用房屋着火表示“灾”,上面的房子慢慢演变成了宝盖头,下面的火苗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火字底,组合在一起就表示“灾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自己先弄清了,才能带着孩子在汉字的国度中遨游。

其次,教师要有理解字理、字趣、字文化的基本功。備课时,教师应该先弄清生字的字理,根据教材厘清字面要求,(如:这个字的结构是什么?它可以组什么词?)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字文化。如:“人”字,甲骨文中的“人”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本义就是垂臂直立的劳动者。到了金文,和甲骨文“人”字形差不多。演变到了篆文,这个字更加突出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演变到隶书时代,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再看今天的楷书“人”字,撇捺撑开就像是一个直立行走、顶天立地的人。那么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从”字,甲骨文“从”像两个人并肩直行。“从”上面再加一个“人”,就是人多的意思,表示“众”。通过一番的举例与说明,学生被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慢慢吸引,识字教学就变得有情趣了。

最后,教师要有设计渗透字文化的基本功。知道教的内容,什么时候推出来让学生理解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多多预设课堂上的情况,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拟定最科学的教学流程,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识字,爱识字。所以笔者一般会在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后,设计一个过渡引出要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爱上识字。

三、完善三种基本渗透途径

首先,让学生多了解、认识汉字的演变史。学生刚刚接触汉字,对汉字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感到很陌生。这时大量的、具体的、形象的信息对他们来说特别宝贵、特别重要。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依托教材,让学生知道汉字是如何进行演变的,从中感受汉字的文化,感受汉字的生命力。有一些汉字的古体字很有趣,根据古体字我们就可以猜出今体字。如:“目”这个字,甲骨文“目”和金文“目”都差不多,就像是人的眼睛。到了篆文以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形状也像眼睛,但是“横目”变成“竖目”,最后演变到今天的楷体字“目”。再如“日”,甲骨文和小篆的“日”,像太阳的形状,里面的一横表示太阳的光。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象形结构逐渐消失了,字形也抽象化了。现今的“日”,字形采用口字框和一构成。再看“竹”字,甲骨文中的“竹”,像竹子下垂的叶丛。金文“竹”误将中间的叶片变形成直茎,本义就是温带或热带的禾本科植物,空心,有结,长笋。篆文“竹”承续金文字形。隶书“竹”还原叶丛的形象。在象形图中,“竹”和“草”容易混淆,所以教孩子辨认时统称为叶片朝上的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

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汉字的字理字趣字文化。让学生学会发现,要掌握好几个时间节点:刚刚学某一类生字时,如果这类字有一些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学完一类字以后,在教师小结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归类,以此来强化构字规律。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对没有学过的生字进行发现,从中发现规律。

刚刚学某一类生字时,让学生发现。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我的发现”版块,要认识几组不同的生字。先进行字音的指导,让学生读准音,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每组字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它们都有相同的偏旁。为什么偏旁相同呢?学生自己再来想一想,哦,因为这几个字都是和一类事物有关的,如:吃、叫、吹、咬,和嘴巴有关;提、拔、捉、拍,都是动作,学生很快就明白,大部分提手旁肯定和手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类似偏旁的词语,它们都是和什么有关的,以此来加深印象。

第二种情况,学完一类字以后,在教师小结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归类,以此来强化构字规律。如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在教学时,教师讲完“青”这个基本字以后,再出示一组由这个基本字组成的其他几个字,学完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组字的特点,学生一眼就发现这些字虽然偏旁不同,但都有一个基本字“青”,从中发现规律,进而认识形声字就是形旁表意,声旁表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能激起兴趣,也更易于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

最后,教师恰当的启发与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简单的一类词语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对于那些不容易理解的,就需要教师讲解了。比如示字旁和衣字旁、宝盖头和穴宝盖、单耳旁和双耳旁,这几个偏旁字形非常相近,如果不能弄懂它们本义上的区别,就特别容易混淆。比如学习示字旁和衣字旁的区别时,先了解“示”字旁的演变过程,“示”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由石头堆砌的“地神”之形。而衣字旁的古文字就像古人上衣的形状。因此以“示”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神仙、祖宗等有关,如祖先、祭祀、祈福等;衣字作偏旁的字,大都与衣服有关,如褂子、裤子等。再看看宝盖头和穴宝盖,宝盖头就像是房屋一样,穴宝盖就是在土坡或山坡上挖的洞,所以凡是以“宝盖头”作偏旁的字,都与房屋有关;凡是以“穴”作偏旁的字,大都有洞穴有关。通过观看示字旁和衣字旁,宝盖头和穴宝盖的汉字演变,再配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还能有效地区分相似偏旁。

参考文献:

[1] 周淑敏《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 许必武《循理求趣铺垫文化底蕴:谈低年级识字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22期。

[3] 王宁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构字字旁字理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开开心心来闯关
关于“庭”字笔画的长与短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彡”的类意义在构字中对“彡”部字的影响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乔”字娃娃变戏法
“少”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