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学的作用探究

2020-12-13 23:06:58张平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幼儿园

张平

摘 要:学龄前幼儿在思想认知和行为能力等方面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其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习与探究的热情也在不断被激发,但是由于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还不能对事物产生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帮助其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这就需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引。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对于幼儿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对幼儿进行更加全方位的培养,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幼儿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幼儿教学 中华文化 教学实践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0.035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事业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培养文化型人才成为当前保障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龄前阶段正是幼儿获得认知与行为引导的关键时期,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幼儿的认知与思想进行熏陶与感染,使其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因此获得更加全面地培养引导,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社会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储备。

一、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学龄前幼儿正处于热衷亲自动手通过实践对事物进行了解与感知的时期,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应用机会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加有效地锻炼与培养,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条件与保障。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幼儿倾向于实践活动的这一情况,制订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得到认知的引导,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的训练。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培养与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进行感知与理解,实现教学的目的。

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笔者对幼儿的实践活动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进,使其更加丰富多样化,调动起幼儿的参与兴趣,为实现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笔者在传统幼儿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探险寻宝”这个游戏中,笔者设计标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钥匙”,将剪纸、皮影和对联等作为宝箱,幼儿只有通过猜谜进行正确的配对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宝箱以及其中的奖品。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活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对中华文化产生进一步了解,获得了认知的发展。

二、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转变幼儿教育教学的活动形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知识水平的提升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活动的形式存在单一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这给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幼儿的均衡发展造成阻碍。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的思想也在不断革新与进步,学龄前幼儿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幼儿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与内容,同时还能够使活动的形式获得转变与改进,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引导与培养,产生参与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从中更加深刻地对中华文化形成体会与认知,为全面协调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为了更加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引导与推动作用,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会对活动实践的形式进行调整与改进,使其更加高效地对幼儿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进行引导,进而获得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文化理解感知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萝卜蹲”游戏中,笔者会让幼儿按照类别代表不同的、能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事物,如食物代表粽子、月饼和饺子,玩具代表拨浪鼓、七巧板和九连环等,围成一个圈,头上戴上相应的图片。在游戏的过程中必须喊幼儿代表的事物,喊错或者跟不上节奏的淘汰。如此,通过游戏让幼儿对中华傳统事物形成更加广泛的了解,实现幼儿的自身发展。

三、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强化幼儿的锻炼意识

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身体机能的发展,学龄前幼儿进入了身体素质增强与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和培养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通过对幼儿身体机能的锻炼,实现其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健康的身体条件支持。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娱乐类的活动形式,除了比较系统化的摔跤和武术之外,还有各种小型的游戏类活动,如投壶、空竹和跳房子等,都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将这些运动游戏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身体素质的有效锻炼,同时还能够使其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为幼儿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在对幼儿园的幼儿进行教学和培养时,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实现幼儿的协调发展。笔者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会充分借助中华传统体育运动类活动对幼儿进行训练,使其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增强。比如,“跳房子”是一种最为常见并简单的活动方式,其不受空间的限制,且能够锻炼参与者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性,因此笔者经常会带领幼儿进行“跳房子”游戏,并且会在传统的格子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调整格子的大小和间距,让幼儿在获得肢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锻炼的同时得到敏捷度的训练,并且形成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此为保障教学的效率以及实现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实现中华文化的教育作用。

四、借助传统美德故事,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展现民族的精神和思想认知的事迹的统称,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引导,促进积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幼儿正处在思想认知形成以及价值判断能力增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能够对其接下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传统美德故事的思想引导作用。通过对展现良好道德品质的故事的讲解,引导幼儿了解与学习其中的精神,从而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与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笔者在对学龄前阶段的幼儿进行培养与教育时,为了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会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展现优良品质和美德故事作为教学和活动的素材,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观念的引导与熏陶,形成更加积极的认知。比如,为了父母能够安稳睡觉而“夏扇席,冬温枕”的黄香,和戏彩娱亲的老莱子等,其身上都体现了传统孝道的思想;还有立木为信的商鞅和抱柱而死的尾生,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诚信重诺的观念。笔者向幼儿讲述这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典故,是希望引导与培养幼儿的价值观,让他们做到遵守承诺,尊敬师长,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借助传统艺术作品,培养幼儿产生良好的审美观念

传统艺术作品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不仅是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反映,同时还能够产生反作用,对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音乐、绘画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展现形式,更是影响人们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传统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够让幼儿在得到知识面的扩充和延伸的同时,获得熏陶和感染,形成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传统艺术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与欣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感知,深化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从而使幼儿获得审美素养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春明《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2] 李波《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的适宜性研究》,《语文知识》2016年第8期。

[3] 把多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实践研究——以幼儿园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应然追求为例》,《华夏教师》2018年第26期。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幼儿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