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申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所,山东 聊城 252059)
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就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俄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为了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尽快摆脱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度,缩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努力使俄国率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指导俄国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也是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探求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又是坚信社会主义在俄国必定实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界处,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恰达耶夫指出:“我们处于世界的两大部分——东方和西方之间,一只手依撑在中国,另一只手依撑在德国,我们应当把精神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想象和理性在自己身上结合起来,把整个地球的历史汇于我们的文明之中。”①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全集》第23卷,莫斯科,1926年,第15页。托洛茨基也曾说:“俄国不仅在地理上处于亚洲和欧洲中间,而且在社会与历史方面也是如此。它与西方欧洲国家固然有区别,但是与东方亚洲国家也不尽相同。在各个不同时期,它以各种不同的特征有时跟这一方相像,有时又跟另一方类似。”②列夫•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页。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国有自己独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实现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彻底解放,是对俄国优秀传统价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以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洗礼为标志,在俄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存在的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俄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俄罗斯地跨欧亚大平原,缺乏天然的战略屏障,征伐者的铁蹄从未间断,保疆卫土、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造就了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历代沙皇开疆拓土的战争厮杀和领土的大规模扩张滋长了这种爱国主义热情。从俄国革命启蒙运动的创始人拉吉舍夫到舍生取义的十二月党人,从伟大爱国诗人普希金到最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无数优秀的俄国人为了探索祖国正确的发展道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奔走呐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就列宁本人来说,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出于发动世界革命和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需要,坚决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但列宁自然首先是一位深爱自己祖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关爱,对造就了革命阶级尤其是主张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俄国充满了民族自豪,对未来将为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做出表率的俄国满怀自豪,对正在为社会主义前途而不懈奋斗的俄国充满热爱。他把对祖国的深情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我们正竭尽全力把祖国的劳动群众(即祖国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觉悟提高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程度。”①《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第110页。列宁痛心疾首于沙俄反动势力对俄国人民的蹂躏、压迫和侮辱,强烈主张和呼吁必须消除农奴制特权,按照平等的原则处理国内各阶级、各民族的关系,俄国同其他邻国的关系,“大俄罗斯无论如何要成为一个自由的和独立自主的、民主的、共和的、足以自豪的国家。”②《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第110页。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为反对农奴制而进行斗争的被压迫农民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19世纪上半叶,显著发展的俄国资本主义同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由于西方社会思想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传入,从贵族营垒中杀出一批以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为目标,同情广大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拉吉舍夫、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之后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别林斯基等为代表的平民出身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继承发展了前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高度评价了19世纪40-90年代时刻处于沙皇专制政权严密监视下的俄国早期民主主义者对先进革命理论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这些先进人士通过“如饥似渴、孜孜不倦、难以置信、闻所未闻、舍身忘我”的探求、学习和实验,经过一次次失望和失败,积极参照欧洲经验,终于得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③《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页。列宁毫不讳言俄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革命民主主义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一直存在辨别、吸取、延续民粹派理论所体现的农民群众的真诚、坚决而战斗的宝贵民主主义内核的趋向。他强调说,将来的历史学家会“系统地研究这种努力,并且考察出这种努力同20世纪前10年内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的那种思潮的联系。”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1页。首先,列宁继承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优良传统,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分析俄国的现实国情,探寻正确的发展道路。赫尔岑、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自觉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俄国的历史和现实,积极寻求正确的理论以指导俄国革命实践。列宁继承了这一遗产,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孟什维克等种种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修正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俄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其次,列宁继承发扬了革命民主主义者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推动列宁终身致力于探求完善俄国正确的发展道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未来的热爱和希望,《怎么办?》中塑造的平民知识分子典型代表和职业革命家形象给予他巨大鼓舞,打上了深刻烙印。列宁认为:“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之前,只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给了我以主要的、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从《怎么办?》开始的。”①张翼星、贺翠香、陈岸瑛:《读懂列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第163页。“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最深刻的变化。”②张翼星、贺翠香、陈岸瑛:《读懂列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第163页。再次,列宁继承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的文化传统。由于俄国村社制度的传统和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激烈对抗的消极看法,自彼得大帝改革以来俄国逐渐形成了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俄国的大多数居民,即无产者和半无产者,也就是工人和贫苦农民,出于本能、感情和热望,都同情反对资本家的革命。”③《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页。这种传统自然影响了列宁,他力图缩短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使俄国尽早尽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救世主义贯穿俄罗斯思想史中,它起源于所谓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古老思想。救世主义认为俄国肩负捍卫和发扬基督教的历史使命,是基督教世界的希望和中心。俄罗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这种弥赛亚思想的触角一旦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便会有具体表现和落实。俄罗斯人坚信,俄罗斯民族是具有普世性的民族。“俄罗斯人是继以色列人之后最具救世思想的人民。”④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别尔嘉耶夫认为俄国人的理念不是文明的理念,是一种终极关怀式的普遍救世理念。俄国革命家坚信本国革命必将引发世界革命,将对全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19世纪30年代,沙皇专制黑暗统治和俄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而暴露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阶级对抗和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1848年革命使向西方学习百年的俄国人深受触动,他们认为,俄国固然物质上落后于西方,但在政治和精神上却优越于西欧。俄国应继承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传统,通过人民革命推翻专制度,以村社为基础过渡到社会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这种社会主义不仅属于俄国人,也属于全世界,是全世界的希望,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继承了这种救世主义情结,既有对“世界革命”的激情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也有“弥赛亚精神”这种救世主义情结沉积散发的效用,其目的是通过世界革命建立一个由俄罗斯领导的大一统的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进而实现超国家的全人类大联合。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种联合必始于俄罗斯。
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理论论证和理论阐释,更是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解放人民大众,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目标而艰苦奋斗的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是基于俄国国情的、自觉能动的、探求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投身革命实践,致力于破解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实践。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⑤《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页。一方面,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运用于俄国寻求发展道路的实践,是这一思想理论在俄国的应用、证实和发展。由此形成的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布尔什维主义是1903年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而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其不同的实践阶段又有不同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自从事革命活动之日起,列宁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俄国具体国情之的,努力探求俄国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他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被革命工人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光辉地加以证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曾经帮助我们懂得了当前事变的发展完全合乎规律。今后它还将帮助为推翻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而斗争的全世界无产者更加明确自己的斗争目的,更加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更加扎实地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①《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06页。1893-1899年,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分析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性质,科学阐释了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规律性特点,详细论证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前途和最终命运,揭示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各阶级的关系,指明了俄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指向和发展道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适用性和指导性。1899-1903年,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党的问题,通过反对党内经济派和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在实践中建立了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在1905俄国革命进程中,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制定了党在这次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纲领和策略,并于11月回国亲自领导革命,推动了革命发展的进程。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列宁坚守党的理论阵地,批判取消派和马赫主义,分析了马赫主义的实质及产生根源,捍卫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驳斥和揭露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替自己叛卖路线辩护的诡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斗争中,列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了科学解答帝国主义问题,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剖析了俄国在战争期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阐述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和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论断,直接武装了俄国工农群众,指导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进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从俄国实际出发,及时抓住了革命机遇,精心组织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列宁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坚定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更在于基于俄国基本国情和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民主党人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成不变的僵化学说、神圣不可侵犯的死教条。马克思主义是活的行动指南,“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4页,第406页。以发展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为依据,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致力于锻造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反对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势力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必须紧密团结,密切合作,严密组织,建立一个不同于一切旧政党的独立的坚强政党,才能取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它“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强调在专制横行的俄国,首先必须建立思想上高度一致、组织上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一个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时期都善于进行政治斗争的坚强的组织,就谈不到什么系统的、具有坚定原则的和坚持不懈地执行的行动计划。”⑤《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页。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家组织。他信心百倍地说,如果“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⑥《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4页,第406页。列宁反复阐明了这一高度集中的“革命家组织”的优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提醒说,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群众积极开展阶级斗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就会限于分散、弱小、纯经济性,就不能真正成为“阶级斗争”。列宁进一步强调说,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1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注意培养和建设革命家组织,以保证革命运动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
根据俄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列宁认为创办全俄政治报纸是建党的切入点,是行动的出发点,是第一个实际步骤和党组织得以不断向深广发展的基线。②《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页。为了落实这一重大举措,列宁在革命的每个阶段都始终特别重视报纸创办,充分运用报纸积极宣传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深刻揭露沙皇专制政府的反动统治,努力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培养造就党的人才,使报纸成为革命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1900年12月,列宁与劳动解放社共同创办第一份社会民主党的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该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和策略思想,在争取重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905年1月,列宁创办了第一家布尔什维克报纸《前进报》,并在报上发表40多篇论文,拟定和阐述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同年5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创办《无产者报》作为中央机关报,由列宁担任责任编辑。列宁在半年时间内发表约90篇文章,阐明俄国革命的主要问题。1905年11月,列宁又直接领导了第一家公开的布尔什维克日报《新生活报》,并为报纸写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13篇文章,论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1906年,他还接连创办和领导了三家布尔什维克的公开报纸,后来又编辑出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 (统一) 代表大会后创办的秘密报纸《无产者报》。1908-1912年,列宁参与《社会民主党人报》、《工人报》和《明星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12年,列宁领导了群众性工人日报《真理报》的创办工作。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原则,形成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大力培养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夯实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不能也不会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持续不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固然使无产阶级获得了旧社会内部产生的大量“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但社会主义意识要由工人阶级之外的、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的、“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根据对历史和经济状况的分析总结和发现出来。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页。由于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缺乏创造自己革命理论的条件。据此,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6页,第84页。他指出,俄国90年代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只能说表现出阶级斗争的萌芽,工人还不可能意识到自身利益同整个现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全方位的、日趋尖锐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他们也还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列宁严厉批评那种所谓“纯粹的工人运动本身就能够创造出而且一定会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6页,第84页。的错误观点。因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西方发展最新成果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俄国虽然是一个落后国家,“但是,它为无产阶级输送了一大批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件事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文化较高的一些民族,首先是德国人创立了许多思想,我们不必用‘自己的智慧’再去创造它们。在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输入的’。”⑥《布哈林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1页。因此,列宁认为,虽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尚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物质条件和前提,但先进的知识分子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后,应当把“阶级政治意识”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努力把它灌输到广大工人群众中去,以充分唤醒其阶级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列宁要求社会民主党人要以理论家、宣传员和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要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所处的条件决定了它是唯一能够接受和领会社会主义意识的阶级,其阶级本能使其最倾向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列宁解释说,工人阶级之所以是政治揭露言论的最佳受众,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需要了解自身贫困的缘由,需要明白自身受剥削和压迫的原因,需要知道如何真正摆脱当前的困境;因为他们最能把这种知识变成积极的斗争,应用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哪怕这种斗争不能产生任何‘显著结果’。”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2页。列宁的这一思想是符合当时俄国工人运动发展实际和状况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充分重视农民在推动俄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民主专政理论,扩大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压榨,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和革命要求,可以而且应该结成工农联盟。依靠农民的支持,工人阶级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得到工人阶级的领导,农民才能获得解放。“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列宁充分肯定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和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因素逐渐渗透到农村,农民已经分化为上、中、下等户三个阶层,其中上等户是俄国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中下等户即贫民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所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无产阶级是俄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因为“这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客观地位推动他们去进行斗争,而不是去进行交易,推动他们去完成革命,而不是去削弱革命。”③《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4页。无产阶级只要发动团结了农民同盟军,“人民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自由的事业掌握在可靠的人的手中,无产阶级正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积聚力量,自豪地抛开那些竭力使它孤军作战的可鄙的煽动者,把千百万终生劳苦不得温饱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联合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④《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他根据俄国社会的特点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弱点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带着私有财产、资本、土地等过分沉重的镣铐,需要沙皇反动政权力量来反对无产阶级和农民,因此不能和沙皇制度作坚决的斗争。要取得革命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联合广大具有民主革命利益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层将革命进行到底,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⑤《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页。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转变理论,根据新时代的情况和俄国革命的经验,科学阐明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民主革命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制定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步骤。不断革命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应当使革命不间断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继续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本的策略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半途而废,力主尽快结束革命的立场相反,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任务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实现真正彻底的完全的民主革命目标,“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列宁分析了新时代的情况和俄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阐明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由民主革命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转变理论。他指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俄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不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愈充分,愈坚决,愈彻底,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就愈有保证。”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6页。这说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具备成熟的国际国内条件的情形下,“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③《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3页。
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论证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阐释了无产阶级对国家的正确态度,找到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途径。1917年8、9月间,列宁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一伟大著作,捍卫、阐发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强调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机构。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无产阶级的暴力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机关。因此,无产阶级国家取代资产阶级国家不能通过“自行消亡”的办法,只能通过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④《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第190页,第131页。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镇压资产阶级反抗和资产阶级反革命的进攻。“向前发展,即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走别的道路,因为再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粉碎剥削者资本家的反抗。”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第190页,第131页。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需要通过自己的政权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目的是“领导广大民众即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者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⑥《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第190页,第131页。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造精神,科学分析帝国主义的规律和特点,发现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结论,阐述了实现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客观条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915年,列宁在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发现了这一规律及其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他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⑦《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4页。由此,他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和“同时胜利”的传统公式,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他还进一步分析了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指出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虽然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但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俄国无产阶级既吸取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又有领导本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它人数虽少但有广大农民作为坚强的同盟军,为它夺取和保持政权提供了可靠保证;国际帝国主义已经分裂为两个强盗集团,彼此正进行殊死搏斗而无暇顾及俄国革命,这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有利国际环境;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凶恶而又腐朽愚蠢,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集合点,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无产阶级率先突破资本主义战线,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澄清了关于俄国发展道路的错误认识,阐明了俄国建立先进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途径和策略,是指引俄国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澄清了关于俄国发展道路的错误认识,阐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指导人民反对沙皇制度的锐利理论武器。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是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当时一些民主派别不同,列宁始终坚持只有推翻沙皇反动统治,才能推进俄国社会的发展,才能走上先进正确的发展道路。基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对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态度,列宁认为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坚决果断作战的准备,才能持续清除来自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沙文主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影响和思潮干扰。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②《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页。他深刻批判了民粹派的农民社会主义道路,驳斥了民粹派所谓俄国资本主义的偶然现象论、人为现象论,论证了俄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性。19世纪末,列宁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抽象谈论资本主义进步性和历史必然性,否认其历史过渡性的论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阐释了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批判轻视革命理论作用,攻击歪曲马克思主义,迷恋经济斗争,否定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鼓吹自发论,贬低党组织作用的经济派,阐明了建立新型政党的必要性。20世纪初,列宁针对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无政府主义、尾巴主义等机会主义思想,全面论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党员条件。1907年“六三”政变后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列宁坚决反对孟什维克中的取消派和布尔什维克中的召回派,系统的提出了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正确原则,恢复发展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一战爆发后,列宁严厉驳斥了考茨基用心理和道德因素来解释帝国主义产生的“超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具有极大跳跃性、极端不平衡性和剧烈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发现了帝国主义时代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和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思想。1917年二月革命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宣扬超阶级的国家观,反对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发对暴力革命。列宁于1917年八九月间完成了名著《国家与革命》,澄清了机会主义者在国家与革命问题上制造的混乱,阐明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阐明了俄国建立先进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指明了俄国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目标和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将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在无产阶级占多数且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首先开始。列宁根据时代发展和俄国国情及革命形势的变化,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新的见解。第一,国际环境有利于革命,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可以对俄国革命提供帮助支援。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国际资本主义濒于垂死,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到处成熟,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临近;在国内环境上,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是国内外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沙皇专制政权摇摇欲坠。第二,俄国革命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强的、具有严密组织纪律性的、制定了科学革命策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能够领导人民完成革命任务,实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俄国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结成了巩固的工农联盟,极大地壮大了革命实力,夯实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基础。第四,国际帝国主义两个强盗集团忙于一战的相互搏杀,无暇顾及俄国革命,能够避免各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第五,俄国幅员辽阔和交通不便,使其比其它国家更能长久对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由此,列宁认为:“像俄国这样的国家,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自然要比先进国家容易得多。”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2页。
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策略,坚定了俄国党和人民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列宁认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目标应当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铲除旧制度,粉碎反革命,实行真正的共和制,尽快走完第一步,掌握政权,打下走第二步的基础,“不停顿地”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列宁完整提出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策略和途径,即:“无产阶级应当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这就要把农民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便用强力粉碎专制制度的反抗,并麻痹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无产阶级应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就要把居民中的半无产阶级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以使用强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反抗,并麻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②《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页,第223页,第2页。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拥有充足的政治经济实力后,列宁明确表示,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③《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页,第223页,第2页。
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成长有赖于本国沙皇专制政权的扶持和外国资本的投入,决定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不能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不能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而布尔什维克党则应当尽可能“利用我们的社会民主主义学说的正确性,利用我们同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的联系,来给革命刻上无产阶级的标记,把革命引导到真正彻底的胜利。”④《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页,第223页,第2页。即必须用民主共和制来代替沙皇专制制度。他要求,无产阶级应当大大扩展俄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应当在这个范围内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争取有利条件积蓄无产阶级的力量,为取得将来的完全胜利而奋斗。为此,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必须有充分的觉悟和足够的力量领导农民,动员和联合农民,实行独立彻底的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总之,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三个维度——价值诉求、实践活动、精神动力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追求俄国人民自由解放、富裕幸福的价值诉求是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目标导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是其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精神动力是推动俄国人民践行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精神支柱。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于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与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推进了20世纪俄国和世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洪流,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