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坤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先天缺牙是指由于牙胚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造成牙齿缺失,发生本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和口腔美观,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为口腔修复,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无法进行良好的牙齿矫正[1]。本次研究在2015年6月-2019年6月期间选取30例先天缺牙患者,经过分组以后分别采取口腔修复治疗和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比较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病例时间:2015年6月-2019年6月,研究对象:在上述时间段内选取30例先天缺牙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方式将3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8:7,年龄分布区间在15-47岁之间,均龄(26.9±7.4)岁;研究组(15例):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9:6,年龄分布区间在16-49岁之间,均龄(27.3±7.8)岁;30例患者知情并同意研究,自愿签订研究协议书,经统计学对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计算后发现差异较小,P>0.05,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对比。
1.2 方法 15例采取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治疗过程:全面检查口腔、牙齿部位实际情况,根据牙缺失位置制作合适的牙修复体,佩戴过程中注意检查牙冠关系、密合度,佩戴好后进行固定处理,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15例给予口腔正畸修复治疗(研究组),治疗过程:通过X线进行检查,获取上下颌牙模型,根据牙周情况制定可行的正畸治疗方案,确定治疗方案后全面清洗口腔,运用矫正器展开正畸治疗,对错位、倾斜等牙齿进行纠正,调整基线、间隙等位置,后期进行修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与功能呈正比,评分高、功能好[2]。(2)比较两组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涉及所有数据治疗用SPSS 24.0软件统计计算,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比较 研究组语言功能评分为(8.25±1.22)、咀嚼功能评分(8.08±1.16);对照组语言功能评分为(5.39±1.17)、咀嚼功能评分(5.85±1.09);t=6.553、5.426,P=0.000。研究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15例:特别满意10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15例:特别满意8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3例;两组比较χ2=1.154,P=0.283。
研究组治疗满意14例(93.3%),比对照组的12例(80%)高,差异小,P>0.05。
先天缺牙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尚无确切定论,认为与胚胎受损、遗传等因素有关,发生该疾病后会对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会造成食物嵌塞,引发牙槽骨萎缩、咬合关系紊乱等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为恢复咀嚼功能、保持良好的k关系[3]。口腔修复是临床治疗先天缺牙的主要方式,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利用修复体进行治疗,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彻底改善牙齿之间的不良情况,特别是对于缺牙区两侧的邻牙倾斜以及对k牙伸长。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是对口腔修复的改进与发展,其可以很好的弥补和改善口腔修复的缺陷与弊端,在治疗的同时可以矫正上下颌牙列的不齐,以及调整咬合关系,进而增强功能性和美观性[4]。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14例(93.3%),比对照组的24例(80%)高,差异小,P>0.05,说明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先天缺牙的临床效果比较卓著。
综上,先天缺牙患者采取口腔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有助于更好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