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终身教育也因此进入非常时期,与全国大中小学一样,开启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以保障教育教学有序进行。疫情是一场“大考”,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的信息化支撑能力、数字化资源积累与配送能力、在线教学支持服务能力等都面临新的挑战。
疫情期间,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部署与要求。[1]为此,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以及依托其设立的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福建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教育部要求,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重点,有序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积极开放课程资源、组织线上教学、开通直播课程、提供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同时扩大终身教育的影响力。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共免费开放3万多个线上视频与文本资源,245门省级优秀网络精品课程,并专门汇聚59门防疫知识课程,形成“防疫专题”。其中重点推送防疫知识、居家生活、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健身活动等课程资源。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依托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福建老年学习网、福建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等三大平台,同步开放PC端、移动端、手机App,为社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线上学习支持服务。疫情期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连续组织“科学防疫有奖竞学”“居家健康打卡”“防护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满足社会成员居家学习需求,两个月间新增线上学习用户11.7万个,参与各类线上学习总人数达40多万人次。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新开通福建社区教育与福建老年教育公共服务新媒体平台,依托终身教育大讲堂、左海学堂等,组织名师在线直播课堂48次,参学人数3.8万人次。同时加强课程定向推送与用户体验,收到良好的成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先后为福建省内寿宁县、柘荣县人民政府提供“科学防疫”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和技术服务;为福建电视台《金秋》栏目提供老年教育电视课程16门;为闽宁对口帮扶的宁夏电大与宁夏教育电视台提供电视课程18门。在疫情期间积极发挥终身教育社会价值,讲好终身教育故事,发出终身教育声音,体现开放大学的社会责任与教育贡献。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利用福建终身教育微信公共平台,组织开展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在线研讨与培训,全省老年大学、高校老年大学、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三大老年大学系统共500多名教学管理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回顾与反思疫情期间的终身教育线上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比如教学模式创新不足,主要还是利用传统模式开展线上教学;直播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课堂搬家式教学用户体验不佳;课程资源推送针对性不够强,教学内容还难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线上教学互动交流不足,交互式学习、团队学习还是明显的短板。
疫情“大考”才刚刚开始,针对终身教育在线教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亟待对后疫情时期与后疫情时代的终身教育进行再定位再思考,把疫情下的应急之举转换为常态之策,推动形成终身教育的新生态、新业态、新模式。为此,终身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疫情既给终身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也为终身教育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终身教育发展需要实现“四转”,即转阵地、转方式、转思路、转观念,进而促进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转阵地——顺势而为,大力向线上发展,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服务模式。通常而言,O2O模式要做到“四个要”:一是天上要有云,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好终身教育云端;二是地下要有库,要积累和开发数量足够、适应需求的课程资源库;三是云要下雨,要通过云平台提供云服务,支撑终身教育发展;四是库要放水,要畅通资源精准配送与学习支持服务渠道,把课程资源送到基层教学站点与学习者手中。通过“四要”,把高站位与接地气结合起来,推动形成云端与地面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实体办班相结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体验学习相结合的终身教育新模式。
2.转方式——供给侧改革,向需求引领型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者需求满足与用户体验。推动供给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学习者需求调查研究。统筹考虑机会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解决好让学习者能够“在线”问题,又要解决好学习者真正“在学”问题;既要解决好“有学上”的机会公平问题,又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寻找解决教育教学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破解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这对千年教育难题。
3.转思路——内容为王,重新定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好地提供“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服务。特别是要根据疫情期间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关注点变化,重点推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身体与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生活情感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跳出终身教育休闲娱乐取向的老套路。
4.转观念——统筹协调,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重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次疫情暴露出三者教育之间“脱节”“断档”等突出问题,前所未有地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处理好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不仅仅从教育学的视角来思考,还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来重新思考,更需要站在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视野,重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面对疫情,在线教学实践引发了教育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于“互联网+”背景下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以信息化带动终身教育现代化,推动“互联网+终身教育”的发展,助力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终身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于“互联网+终身教育”,以及其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增值效应及乘数效应,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作出深入思考与探索实践。下面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实施“AB”计划(AI指人工智,与BD即大数据技术)与“双百计划”为例,谈谈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终身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1.借助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因其特性及融入行业的无穷潜力,可以为破解终身教育发展难题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第一,推动教学模式与服务模式变革。利用大数据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与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第二,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与学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第三,促进教育监测与治理水平提升。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终身教育教学系统全体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测,促进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管理精细化。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依托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终身教育领域大数据应用研究所,正在推进大数据在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1)建构终身教育大数据应用模型与服务平台;(2)发布年度福建省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大数据分析报告蓝皮书;(3)建构模型对终身教育学习者进行画像;(4)建立终身教育供需动态监测与评价模型;(5)研发区域终身教育发展指数体系。
2.应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驱动教育结构性变革与创新,将开辟教育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个性化、多样化新境界,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新动能。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已经建成的终身教育智慧教室系统与VR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推进人工智能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建成全省智慧教室省级云平台,正在推动建设全省基层分平台,提升线上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同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利用VR技术实验室,开发终身教育虚拟课程与应用场景,如开发福建红色文化基地“古田会议”全景式虚拟场景,为学习者提供直观体验与沉浸式学习服务。
3.组织开展非遗“双百”计划。为迎接2020年11月在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发挥终身教育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全省开展“非遗双百进社区”主题活动,即建设百门非遗优质网络课程,组织百场非遗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非遗“双百”计划活动,把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互联网+终身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