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炼
摘 要:本文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探究深阅读教学策略,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要穷根究底,二要比较阅读,三要多元对话,四要批判阅读。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把阅读引向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 深阅读 教学策略
深阅读就是有深度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或情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妙处,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穷根究底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中提出疑问,穷根究底,才能把阅读引向深入,达到深阅读的目的。
1.有疑而问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眼发问,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全文关键。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标题中的“讽”字是文眼,围绕“讽”字可问:邹忌什么要讽齐王?他是如何讽齐王的?讽的结果如何?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王之蔽甚矣”。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齐王治国理政进行类比和对比,来“讽”齐王;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齐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颁布了“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的命令。抓住文眼来问可以对文章提纲挈领,逐层深入地解读,行文脉络分明可见,教学效果显著。
2.无疑而问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细节往往为读者所忽视,初看时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仔细思考却发现值得深究。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我们知道,桃花源中的人是在“避秦时乱”进入的,此后“遂与外人间隔”。那么,他们的衣着怎么会与五百多年后的东晋武陵人一样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从秦到东汉,由于战乱不断,北方人民背井离乡,与南方汉民族杂居。南方服饰因此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裁制得更加精美合体。传统的服装样式在民间逐渐消失,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装(胡服),则成了社会上普遍的装束(周汛《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时就进入桃花源里的人们,历经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等朝代的更迭,他们的衣着不应“悉如外人”。这也是本故事出于虚构的一个证据。这样,于无疑处生疑,把阅读引向了深入。
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理解。
1.同中求异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三篇文章,虽同属“记”,但所用的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桃花源记》侧重叙事,《小石潭记》侧重写景抒情,《核舟记》侧重状物。《桃花源记》可以视为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小石潭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记,《核舟记》则类似于现代的说明文。它们表达的思想也不同。《桃花源记》表达期待大同社会的“大我”愿望,《小石潭记》则表达被贬失意的“小我”心境,而《核舟记》表达对古代艺人高超技艺的赞叹。
2.异中求同
阅读文章需要融会贯通,不同内容的文章,所讲的道理可能是相通的,所用的写法可能是相似的,要学会在异中求同。《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介绍了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这个社会里政治清明,人们互相关爱,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富足。教学本文时,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从中印证大同社会的特征:“鸡犬相闻”就是社会安宁的具体表现,“其中往来种作”,表明“壮有所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明“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这不正是陶渊明和广大百姓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吗?
三、多元对话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既需要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也需要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多元对话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具体说,对话可分为同向对话和异向对话。
1.同向对话
同向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教师以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如在教《曹刿论战》时,教师提问:“曹刿是个什么人?请说出你的依据。”
生:曹劌是个军事家。他深谙用兵之道,能很好地把握作战和追击的时机,以少胜多,指挥了著名长勺之战。
师(追问):他仅仅是个军事家吗?
生:他还是个政治家,懂得治国之道。他知道君主治理一个国家不能靠少数大臣,更不能靠神灵护佑,而要取信于民,对于大大小小的案件,按实情秉公办理,得到大家的拥护。
师:很好!综合大家的意见,曹刿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这样,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同向对话,使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2.异向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是灵动的。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异向对话也是常态。在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阅读也更加深入。如教《愚公移山》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移山这么困难,愚公移山为什么不搬家呢?”
生1:对呀,要不他怎么叫愚公呢?将近九十岁的人,移山多累啊,还不如搬家来得省事!
师:同学们认可他的看法吗?
生2:我不认可,按愚公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终有一天,大山会被他们移走。
生1:我还是觉得搬家好。因为最后也不是愚公一家人把山移了,而是夸娥氏二子把大山移走了。
生3:我不认可。搬家虽然容易,但中国人都有故土情结,游子都要“叶落归根”,愚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肯定不愿意搬家。
师:这个是一个合理的理由!大家想想,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
生:是一篇寓言故事。
师: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师:因此,故事只是一个载体,讲道理才是作者的目的。这篇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學生存在不同的观点,对话异向而行,但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且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征。
四、批判阅读
批判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它培养对文本的深度思考能力。在阅读时,学生要对文本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进行质疑、假设、分析,并提供支撑材料,最后得出结论。
1.补充式解读
补充式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阅读更加全面、深刻。《卖油翁》通过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它的主旨仅限于此吗?教学时,我们可把本文在编入课文时删去的最后一句话告诉学生:“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意思是: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卖油翁、庖丁和轮扁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有过人的技术,可见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由卖油翁、庖丁和轮扁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给陈尧咨、文惠君和齐桓公提建议,还可以解读出“向人提建议要现身说法”的道理;站在陈尧咨、文惠君和齐桓公的角度上看,也可以解读出“上层人物要善于听取小人物的合理建议”的道理……这些解读是对课文主旨的有益补充,思考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修正式解读
修正式解读是对文本的观点进行反驳和修正,是更高形式的阅读,它需要深入探究,多方查找资料,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印证,因此阅读也更有深度。如课文《岳阳楼记》的页下注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解释为“外物”,暗指重修后的岳阳楼。其实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一般来说,互文中前后两个事物是同类,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那么这里的“物”是否与人相关?我们联想到,“尤物、恃才傲物、待人接物、物我两忘”等词语中的“物”也可以指人。范仲淹用此句规劝滕子京要不因自己(的政绩获得升迁)和他人(的谗言遭贬谪)或喜或悲。他认为,要向古仁人学习,在朝为官时要牵挂百姓,布衣在野时要为君分忧,要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解读更能体现互文的修辞特点,上下语意也更贯通。
当然,要实现深阅读,还要博览群书,更多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文学主张、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成全《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2] 姜晓萍《文言文教学也需要深阅读》,《华夏教师》2018年第22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深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FJJKXB1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