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熹明 陈义章 周志明
广东省潮州市人民医院神外一科 521000
自发性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之一,尽早治疗是保证脑室内出血患者脑功能不受较大损伤的关键[1]。传统的尿激酶治疗术,由于其临床使用剂量偏少,使血肿清除率有待提高[2]。为此,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分析脑室外引流联合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及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差异。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均未服用过抗凝药物,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无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按照脑室出血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30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B组为3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52±6.31)岁;平均病程(3.51±1.32)h;术前GCS平均评分(8.51±3.14)分。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7.31±7.40)岁;平均病程(3.42±1.50)h;术前GCS平均评分(8.01±2.44)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注入尿激酶的不同剂量,将A、B两组患者分为1、2两组,即:A1、A2和B1、B2,每组15例。A1、B1组行锥颅脑室外引流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具体操作为:行脑室外引流;取1万单位尿激酶溶于5ml的生理盐水中,将稀释后的尿激酶注入脑室外引流管,夹管2h后开放,2次/d。A2、B2组行锥颅脑室外引流联合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即用3万单位尿激酶溶于5ml生理盐水中,将稀释后的尿激酶注入脑室外引流管进行脑室外引流操作,夹管2h后开放,2次/d。脑室外引流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发病后的6~24h内,对其双侧脑室进行穿刺。穿刺的部位分别为患者前额中线旁的2.5cm处和鼻根后10~11cm处。消毒铺单后,采用静脉麻醉+局部麻醉。用颅锥于穿刺点穿透头皮、钻透颅骨、刺破硬膜,带针芯引流管穿入骨孔,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缓缓刺入,穿刺深度为4~6cm,见有陈旧性血液或血性脑脊液流出,退出针芯,引流管再进入1~2cm,引流管固定于脑室平面上10~15cm位置。通过比较A组、B组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相关指标探讨分析锥颅脑室外引流联合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及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差异。其中,相关观察指标包括:拔管前注入尿激酶次数、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置管天数及1周后颅内感染发生率。
2.1 A组组内相关指标比较 A1组的置管天数、拔管前尿激酶注入次数高于A2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肿清除率低于A2组(P<0.05);1周后A1组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于A2组(P<0.05)。见表1。
表1 A组组内相关指标比较
2.2 B组组内相关指标比较 B1组的置管天数、拔管前尿激酶注入次数高于B2组(P<0.05);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肿清除率低于B2组(P<0.05);1周后B1组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于B2组(P<0.05)。见表2。
表2 B组组内相关指标比较
2.3 A组和B组组间相关指标比较 A2组患者再出血率(26.67%)高于B2组(0%)(P<0.05);A组和B组组间其他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发性脑室出血包括原发性脑室出血及继发性脑室出血[3],前者指脑室内脉络丛、脑室壁及室管膜下1.5 cm区域内血管在非外伤因素下破裂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病则多是由于高血压、烟雾病及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最常见的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外科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术等[4]。而传统开颅手术由于其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大,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5]。本文结果显示,A1组的置管天数、拔管前尿激酶注入次数高于A2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肿清除率低于A2组(P<0.05),笔者认为,这说明对于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适当加大尿激酶灌注剂量,虽然会增加再出血风险,但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清除率,减少尿基酶注入次数,减少置管天数,从而可以很好地提高手术有效率。对于脑室出血患者,尿激酶因其可以加快酶促反应,从而可以明显加快患者脑血肿清除[6]。更快地清除患者血肿是保护患者脑组织功能的关键。虽然过多使用尿激酶可能会引发患者继发性出血,但是临床上常会因尿激酶灌注过少而使血肿清除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甚至会使患者脑组织功能受到损伤[7]。实际上,尿激酶入血后,容易被人体内的蛋白抑制活性,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8]。更大剂量的尿激酶可以更快地溶解血凝块,清除血肿,减少注入尿激酶次数,缩短拔管天数,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本文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本文结果显示,B1组的置管天数、拔管前尿激酶注入次数高于B2组(P<0.05);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肿清除率低于B2组(P<0.05),这说明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适当加大尿激酶灌注剂量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置管天数和尿基酶注射次数,而不增加再出血风险。另外,本文结果还显示,A2组患者的再出血率高于B2组(P<0.05)。笔者认为,这说明提高尿激酶治疗剂量时,原发性脑室出血面临的再出血风险高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面临的再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