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峰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475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以骨质增生、关节软骨破坏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1]。该病属退行性病变,可使患者膝关节持续受累,出现膝关节疼痛,并有活动受限[2-3]。临床治疗该病可采用药物及手术等疗法,口服镇痛、抗炎药虽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但难以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而采用手术疗法可改善关节活动度,避免病情恶化,关节镜下清理术及腓骨截骨术是两种常用手术方法。鉴于此,本文选取了7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以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腓骨截骨术对其疗效,具示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6.31±4.7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1±0.47)年;发病部位:左膝关节19例,右膝关节14例,两侧膝关节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5.91±4.6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65±0.32)年;发病部位:左膝关节18例,右膝关节14例,两侧膝关节3例。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4]中诊断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②患者有膝关节疼痛、骨性膨大、行走时有摩擦音等症状;③经非手术治疗一段时间,未取得理想效果。(2)排除标准:①合并腰椎疾病者;②合并下肢瘫痪者;③合并感染性膝关节疾病者;④合并膝关节手术史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表达障碍者;⑦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进行X线检查,明确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情。术前准备工作相同:指导患者术前6h禁水禁食,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捆绑止血带,标记入路。对照组实施关节镜下清理术,消毒手术区域,抬高患肢,将60m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建立膝内侧、前外侧入路通道。摘除游离体,刨削增生滑膜,清除碎屑及软骨碎片,对半月板组织进行修正,取出游离体及增生的赘生物,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腓骨截骨术,在腓骨头下6cm处做5cm左右的纵行切口,逐层切开,钝性分离比目鱼肌与腓骨长短肌,采用骨钻钻孔,于腓骨小头下方10cm处截取2cm腓骨骨段,修整断端,采用骨蜡或止血灵(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45021931)封堵断端。两组均放置引流管,包扎,于术后3d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炎性因子水平、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1)抽取患者膝关节液5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3)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6]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7]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与HSS总分均为0~100分,两者分值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
2.1 炎性因子 两组术后1个月时的IL-6及TNF-α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2.2 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 两组术后1个月时的VA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个月时的Lysholm及HS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比较分)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与关节炎症、软骨损伤、蛋白多糖紊乱、胶原构架分解有关,年龄、骨质疏松、劳损、肥胖、创伤、过度负重均是该病的危险因素[8],其中,过度负重对该病的影响较大。正常状况下,膝关节内侧的半月板较小,会有更多的关节软骨承重,而在单肢承重时,膝关节内侧软骨所受压力过高,易成为过度负重。因此,膝关节内侧更易出现磨损、退变等损伤,并有下肢力线内移,膝内翻畸形等症状出现。目前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通过药物改善患者炎症水平及疼痛症状,但软骨损伤不可逆,易造成患者膝关节功能持续变差,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而手术已成为优选治疗方式。
过往临床常用于治疗该病的手术为关节镜下清理术,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可有效缓解炎症,但该术仍难以改变患者关节面应力分布及膝关节结构,属治标不治本范畴,术后一段时间,患者骨性关节炎病情易于复发。陈致勃[9]、黄伟等[10]研究结果显示,关节镜清理术配合腓骨截骨术可提高手术疗效,有效纠正患者下肢力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关节功能,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展进程。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的IL-6、TNF-α水平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及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腓骨截骨术较单独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效果好,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膝关节功能,与上述研究结论相近。分析其原因在于,关节镜下清理术可通过清除病变组织、冲洗等操作,有效清除致病的机械因素,减轻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其难以改善患者下肢力线,易造成术后关节面负荷异常,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力线内移、内翻畸形等症状,且随站立或行走时间加长,症状加重,因此采用该术疗效有限,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在关节镜下清理术基础上加用腓骨截骨术。正常情况下人体腓骨的支撑作用与肌肉收缩作用抵抗,处于活动受限状态,而实施腓骨截骨术后,腓骨近端可向远端移动,拉近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平台的距离,改善患者下肢生物力线,从而有效调整关节面负重,减轻内侧间隙压力,促进膝关节内侧关节面负荷达成平衡,因此可减轻内侧间隙变窄引起的损伤及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11-12]。而腓骨截骨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其难以清除关节内病变,因此将该术与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腓骨截骨术较单独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效果好,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