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进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中国的近代史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革命与改良也成为近代中国长期面临的两大选择,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能够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有效措施。所以说改良还是革命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促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实际上,两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一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虽然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但是国人的生活依然民不聊生,国内动乱严重,在这样的生死存亡之际,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受到了强烈的威胁。在这样情形下,国家便涌现出一大部分先进爱国人士,积极投身于改良的浪潮中。但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戊戌变法”开始,但是此次变法因涉及到制度问题,所以也没能长久。直到庚子国难全面爆发以后,清政府又要通过君王立宪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内阁成员中皇室成员占据了一大部分,结果可想而知,此次改良再一次遭遇失败。经过多次的改良失败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暴利革命。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闭关锁国和精神文明的束缚,无论在知识领域和精神领域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都相差甚远。这也预示中国单单依靠社会改良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能无条件的选择暴利革命。通过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受到闭关锁国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及其保守,很容易安于现状,更不懂得技术创新,进而导致了几千年的变法从未成功。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我认为不管是进行革命还是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从二者实行的目的来看,都是希望我国能有效的改变目前的经济状态,国人要发奋图强,打破传统制度,构建新型社会。为了我国更好的发展,革命和改良都有其实行的必要意义,二者之间的目的相同,所以并不冲突,可以说革命和改良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在中国近代两派人士常出现争议,但是如果单单因为这个原因将革命与改良定义为两个对立派,那么完全不符合历史研究的结果。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我国近代的社会发展。其实就是说不管是进行革命还是进行改良都是根据中国近代的社会发现状决定的,并不是哪些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进行革命也未必能够达到变革的效果,所以社会发展情境的不同决定了我们该选择哪种方式。因此,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国情,实际上更有助于人们全面的认识改良与革命的发生。决定改良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我国近代的基本国情,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是否接纳改良也是重点所在。但是经过多年的变革,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不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晚清立宪”的失败,全部都是因为统治阶层与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而陷入了困局之中。对于这样的情况,社会各个阶层只得通过革命的方式,构建新的秩序。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改良与革命一直是各界人士最为关注的重要主题,一想到革命,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不自觉地和战乱、杀戮联系在一起。确实在很多时候,革命是要流血的,还给人们带来苦难,使国家政局动荡,四分五裂。但是在实际的改革中,革命不一定就是动乱的开始,和纷乱之间也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如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中国虽然进入了北洋军阀混战的历史时期。但是经过对此阶段的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北洋军阀混战的情况虽然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后,但是实际上革命却是开始于清末,并且北洋军阀混战的情况亦属于传统旧势力在新时代的变异。
所以,不能简单的将革命运与混乱理解为是一种前因与后果的关系,其实,无论在那个时代,纷乱的产生都不是有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动荡因素而导致的。通过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回过头来看“辛亥革命”便能发现,革命的爆发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同改良相比,革命本身或多或少的会造成短时间的动荡,但相较于改良而言,革命造成了一种思想解放运动,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 革命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让民主思想更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发展而言,无论是改良还是进行革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二者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所以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对其中某一观念进行讽刺。因为,历史研究本质上并不等同于道德审判。